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版)上海市六年级(上)语文试卷.doc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松江区 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片考试卷

预 初 语 文

(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 25 题。 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 ( 26 分)

㈠ 默写 (12 分) 1、水何澹澹, 2、

3、奔腾急,

4、三更灯火五更鸡, 5、知有儿童挑促织, 6、

。 (《观沧海》 )

,一览众山小。 (《望岳》 )

。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 》)

。(《劝学》)

。(《夜书所见》)

,猿鸟乱鸣。 (《山川之美》 )

㈡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 7—— 8 题( 4 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诗中的“西子”指的是

8、下列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2 分)

A .首句写出了晴日下的西湖湖水波光闪动的迷人景色。 B.第二句中“空蒙”形象地写出了雨天群山烟雨蒙蒙的景象。 C.第三句将西湖比作西子是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1

D .末句“淡妆浓抹”与前两句的晴雨相呼应,使“西湖” “西子”之比更贴切生动。

㈢ 阅读下文,完成 9 —— 11 题 ( 5 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课文《孙权劝学》)

9、课文选自北宋

(人名)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1 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10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11 ...

(2 分)

A.《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B.孙权以他人读书的例子来勉励吕蒙要多学习。

C.“及鲁肃过寻阳”中的“及”的含义是“等到” 。

D.鲁肃大惊的主要原因是他觉得吕蒙的才略今非昔比。

㈣ 阅读下文,完成 12 —— 14 题 (5 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 ①以荻 ② 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 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

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 太夫人 :对欧阳修母亲的尊称。②

荻( d í:)芦苇。③ 闾 (lǚ)里:古代指邻里。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 分) 家贫无资(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2 分) 及其稍长,而 家无书读。 . .

14 、从文中可知,欧阳修“下笔已如成人”是因为

(2 分)

2

二、现代文 ( 32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 —— 19 题 (15 分)

⑴云雀是最典型的田野里的鸟儿。这是庄稼人的珍禽,她总是

(yīn) 勤地伴

随着他们,在艰辛的犁沟中间,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她为他们鼓劲,为他们歌唱希望。希望,这是我们高庐人的古老铭言,正因为如此,大家把这种平凡的鸟儿尊为“国鸟”。她的羽毛并不美丽,然而天性勇敢,充满欢乐。

⑵大自然似乎有些亏待云雀。 她的脚爪长得使她不适宜于在林间栖息,

她只好

就地筑巢,与野兔为邻,田沟是她的穹庐。当她孵化幼雏时,要度过多少

、 布满风险的日子啊!无数的烦扰,无数的

!一片浅浅的草皮怎么能替这位

母亲掩藏起她的小宝贝儿, 抵挡住狗、鸢和鹰隼的窥伺呢! 她匆忙地把小鸟孵化 出来,又匆忙地把

的幼雏抚育成长。谁能不想到这不幸的鸟儿和她那忧郁

的野兔邻居有着同样的悲怆呢!

⑶然而由于她生性愉快、善良,或者你愿意,也可以说她轻率,总之是洋溢着 法兰西式的乐天精神, 于是相反的情况发生了: 一旦脱离险境 ,国鸟又重新获得

..

静谧,她又像从前那样歌唱,显示出无法抑制的喜悦。更令人惊奇的是:她的灾 祸,动荡的生活, 那无数残酷的苦难并没有使她的心变得僵硬无情; 她仍然那样快活善良,合群,满怀信心,她具有这些稀有的优秀品质,堪称鸟类中友爱的模范;云雀像燕子一样,必要时还会哺育自己的小姐妹们呢。

⑷两样东西支持着并鼓舞着她, 那就是阳光和爱情。 一年之中有半年她都在恋爱。每年有两三回,她得承担起做母亲的、多灾多难的幸福,忍受无数风险去尽那份哺育的辛劳。在没有爱情的时候,她拥有阳光。阳光令她兴奋,只要有一丝太阳出现,她就会引吭歌唱。

⑸她是白天的女儿。 每当晨曦降临,茜红微微染上天边, 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她就像箭一样从田沟冲出去,在天空中高唱起欢悦的颂歌。这是一首神圣的诗,

像黎明一样清新,像童心一样纯净, 快乐!这嘹亮而有力的声音正是收获的信号。“走吧,”父亲说,“你们没听见云雀在召唤吗?”云雀跟随着人,不停地给他们以鼓励;到了炎热的正午,为他们驱赶虫蚋,连连催他们进入梦乡。她把流泉般的柔和曲调倾泻在少女朦胧欲睡的侧过的头上。

(选自儒勒·米什莱的《云雀》)

15 、根据拼音写汉字: (yīn)

勤 (1 分)

3

16 、第⑴段画 句中引号的作用是 :

17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第⑵段空格 填写正确

,大家之所以尊云雀 国 是因

。( 4 分)

..

的一 是

( 3 分)

A. 抖抖 B. 不安 C. 不安

不安 抖抖 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

抖抖

,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4 分)

18 、第⑶段中“ 境”的含 是

19 、第⑸段画 句主要运用了

。(3 分)

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二) 下文,完成

20—— 24 ( 17 分) 满地麦黄

⑴下班回家的路上, 看到了一片一片的新麦 晾在路的两 , 又是一个收麦的季 。

⑵以前每每到了夏天,学校 会放麦假, 不 ,不 两个礼拜天而已。儿 的我 都不能安生的待在家里, 是早上 4、 5 点 就被大人从床上拉起来,迷瞪着睡眼, 乎乎的跟

着大人直奔麦地。 那 没有大型收割机 些 代化

的机器, 那些家庭富裕的人家或家里没有 力的留守家庭, 会雇佣一个小型的割麦机, 把麦子推倒, 用两小把小麦的麦穗 拌在一起做捆 儿, 成一个一个 的麦个儿, 再用很原始的人工或牲畜拉 把 些半年的收成拉到早就 好的麦 里打麦、 、晾晒⋯⋯

⑶那 的夏天是忙碌的,是火 的、也是 喜悦的

□也 着一年的希望。

有九 左右, 里面种了些果

⑷在我的 中, 家里好像有四个人的 任田,

,梨 多,在果 大之前, 与 之 的 隙很大, 会种上小麦。那

老爸工作的地方离家很 , 但 是能在收麦之前赶回家, 一家人就能在除了春 、秋收之外的日子里 得的 聚在一起。 是个干 的人,做起活儿来很是麻利,所以,每每四人分工 哥哥和我 是 着和 分 一 , 我三 的哥哥却 能 先儿。看着他 一 的麦子 快的 短 , 我 是撅起小嘴儿, 的老爸

4

能找个空 儿吸支烟, 扯着我的小手 能在地里找出一些桃儿、 西 柿、黄瓜等的惊喜来!每每此 ,我的小 儿就能雨 天晴,阳光开始明媚了。

⑸不 得是哪一年的夏天了, 阴雨一直 着, 堆成堆儿的小麦在麦 里放着 不能搓打,大人 就趁 湿 儿赶 用 挖坑播种玉米或花生, 小毛孩就担当了看守小麦堆儿的任 ,

而我 帮

在想来, 那 的民 淳朴, 哪有小 小

摸之人,不 是大人 我 一个肩担重任的由 了。我 在麦堆里掏一个洞, 上了一 小麦秸 ,蓬松松的,坐在上面,竟然 有些隔潮。拿起秸 做口

哨、做吸管, 起秸 做草帽、小花,走石子棋, 了刮鼻子、 壳儿⋯⋯ 儿 的任何 西在我 的手中 能玩出花 来。

村庄的 得很快, 夜幕降

,村庄上空除了 起的 炊烟外, 有各家大人呼 孩子回家吃 的声 音⋯⋯

⑹阳光明媚 忘不了把 搓打下来的小麦晾晒一番, 大人 是用脚或用耙子趟出或扒出条条的似沟壑 的麦隆儿。 如此 般就激起了我 的 想 意, 不用出力气做活儿,也没有任 ,脱了鞋,光脚做笔,麦子做布,趟出一幅幅自己

的画来。 曾把小光脚埋到麦子里, 同伴 猜一猜自个儿的哪个小脚指 在 ⋯⋯

⑺ 得昨日麦苗青青, 眼 麦黄 地了, 老家已 没有了田地, 也没有了麦子可以割, 在唯有空 路 的一片片的麦黄温馨着儿 的 ⋯⋯

(有删改)

20 、 系上下文,下列 中不正确 的是

...

A.第⑶段方框内 填的 点是“、 ”。

(3 分)

B. 作者运用插叙的方式,回 了自己儿 麦收季 的往事。 C. 第⑵段空格 填的 是“只有⋯⋯才⋯⋯” 。 D. 第⑸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言的中断。 21 、第⑷段画 句是人物的

描写,表 了我当

的神情。(4 分)

22 、第⑸段画 句中“由 ”可以用 体是指

替 ,而“重任”在文中具

。( 3 分)

23 、第⑺段画 句中 “已 没有” “也没有”“唯有”,作者想要流露的是

之情。( 3 分)

24 、依据第⑹段画 句, 写出你儿 喜 的一 游 ,并 述一下游 的玩法。(文中的除

外)(4 分)

喜 的游 :

5

玩法:

三、写

作( 42 分) 25 、 题目:

给了我温暖

提示:上述空格可以填读书、班级、家、朋友、老师、母校、竹林、童年等。

要求:⑴ ⑵⑶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⑷请先将本题补充完整后再写作。 500 字左右的文章

不得抄袭试卷内的内容。

6

写一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