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阿波罗登月行动是一场惊天的骗局 转基因农作物是一个巨大阴谋 冠状病毒是生物武器 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 虽然许多专业人士对类似的质疑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外行人不值一驳的臆想,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有这些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类似的质疑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甚至形成了巨大的舆情。移动互联网兴盛以来,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已是普遍现象。
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全民上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困境。截至202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媒体的便利和发达,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由于算法推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厌恶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的信息。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了个人信息茧房。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被不断强化,对其他意见的宽容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互联网舆论的极化。
信息茧房的说法对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对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极化的深层原因并非信息茧房,而是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了,由此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形态的变化。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况。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与隔膜。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往往对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准确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 因此流传至今, 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之上, “从熟悉里得来的知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电视普及之前,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 没有电视, 不看报纸,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具体,用信息茧房来形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最合适不过了。但我们很难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看到当前互联网上如此这般的舆情分裂与对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在这些陌生的新环境中,原来的地方性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因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系统的抽象运作, 而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被这些抽象和复杂的事物所影响和牵制。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
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智性化”、 “抽象化”和“间接化”。这些以二手经验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知识,需要专门的训练才可以习得。除此之外,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还需要一种更加抽象的知
识。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古希腊历史四个例子中的知识,都涉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不能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只有那些经过专门和长期科学训练的人,才清楚这些事例背后隐含的那些专殊和抽象的知识及其原理。德国人类学家盖伦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指出, “抽象概念化的趋势和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别顽固的习性,而这在科学知识和普通人的常识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令人不安之处在于,现代生活的整个制度,都以这些抽象的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它们也不断地以技术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支配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无不渗透着现代科技的因素,无形之中也受到了银行利率、法律程序、权威、阶层、指标考核等各种社会科学技术的引导和规制,但许多人对这些技术背后的那些抽象知识和原理,往往茫然无知。而且,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只能依靠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介来获取和学习这些知识,但普通人通常不可能像专家一样,运用专业的技能对这些知识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分析,只能借助各种新闻与深度报道、科普文章甚至是各种广告和游戏等,来吸收和消化各种各样的抽象和复杂的现代知识。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之间的相互借用与混杂。例如,深度报道往往以娱乐的笔法呈现出来, 以增强报道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从而避免被冷落的命运;而广告则往往披上新闻和科普的外衣,借此推销自己。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例如电影、电子游戏等,往往聘请大量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等,从而给游戏的场景增添现实感。
围绕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与古希腊历史所形成的舆情事件,与其说是数字媒介时代的信息茧房效应,不如说是现代抽象复杂社会中系统信任的坍塌。这是一件比信息茧房要严重得多的事件。也许针对阿波罗登月行动的质疑永远不会消失,但如果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是被广泛信任的,这些质疑就只能在一些小众的言论市场中流转。只有大量的现代人失去了对科学系统的信任时,科学常识才会变成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
当人们对现代功能子系统的诸专殊知识的信任消失,他们就会退回到自己仅有的零散经验和常识的庇护之中。就此而言,在这个短视频泛滥成灾同时又无比抽象的现代社会中,如何直面普通个体对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各种社会功能系统的信任危机,才是任何有识之士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大问题。
(摘编自泮伟江《社会舆论的极化:挑战与回应》,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人们的知识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并由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
B.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提供应付现代社会的一整套知识,这些知识是间接经验。
C.抽象知识构成整个现代生活制度的基础,并以技术的方式渗进现代生活各方面。
D.大众媒介运用深度报道和广告娱乐的形式,帮助现代人吸收消化各种复杂知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较于乡土社会,全民上网的现代社会信息渠道更多元,信息内容更丰富,却也更容易形成舆情分裂与极化现象。
B.现代社会的系统运作如此抽象而复杂,以致于偏远地区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决策所影响和牵制。
C.上世纪盖伦曾指出“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这导致普通人的常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很大差距。
D.只有一个社会的科学系统被广泛信任的时候,科学常识才不会被小众的质疑所颠覆,不会被普遍误解为阴谋诡计。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现代知识不但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专殊的”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早已实现漫步太空的愿望,但即便是航天宇航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跑到太空去眼见为实。
B.你随手点开一则手机短视频,也许恰巧看到美国总统竞选的辩论,但你对美国宪法体制运作的知识很可能一无所知。
C.且不谈人文学科学者看不懂自然科学的论文,刑法学者看不懂一篇民法教义学的论文,也不会被人看作一件丢脸的事情。
D.哲学教授开玩笑告诉同座乘客他是研究核物理的,车厢内出现了有趣的沉默。大家虽然对该领域充满了好奇,却又无从谈起。
4.文章第二、四两段都提到“信息茧房”,都强调了信息的封闭状态,但又有区别。请简要说明。 (4分)
5.摘要能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不超过100字。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龙头青铜锁
聂鑫森
九七年初夏的一个黄昏,久卧病榻的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浑身透着虚汗,翻动一下轻飘飘的身子,竹席上便见一片人形的汗渍。从窗口斜射进来的夕光,闪着一种青铜的凉意,覆在他的面颊上。屋子里是一派看厌了的陈旧的风景,老式的双门柜,老式的条桌,老式的圆凳,就连他睡的床也是一张老式的圆柱床。
江雨亭兀地喊了一声: “秀芬!”
“那把龙头锁呢 ”
“你要它做什么 好多日子都不动它了,怎么又想起了它 唉,唉,你的病就是它引起的。 ”
“胡说。难道我父亲交给我,就是把个病交给我 真是好不晓事!”
秀芬不敢作声了,忙打开双门柜,在里面摸索一阵,才寻出一个小布包,再一层一层打开,便凸出了那把龙头青铜锁,然后小心地递给了江雨亭。
江雨亭接过来,久久地摩挲着。
这真是一把好锁,锁身镜面一样闪亮,冰凉冰凉的,造型更奇特,两只龙角就是锁柄,弯成弧对绞在一起,龙眼、龙嘴透出凛凛威严。三个锁孔,是用三片钥匙,还是用一片钥匙,钥匙该是什么形状,至今是个谜。而在锁的一侧,排着六个自上而下的孔。
他无数次企望打开这把锁,想象在打开的一刹那,随着很清脆的一响,两只绞在一起的龙角猛地松开。但他一直没有打开过它。爷爷没有打开过,父亲没有打开过,他也如此。
他父亲把锁谨慎地交给他的时候,是一九五五年。那时, 父亲在中华锁厂当高级技工,他在设计室当技术员。深夜,父亲气喘吁吁地躺在床上,从枕头下掏出了龙头青铜锁,交给了他,让他想办法打开它。打不开不要紧,但不能砸坏或者遗失,再传下去,总有一天会打开的。.
父亲断断续续交代完后事,就安祥地阖上了眼睛。
江雨亭从那一天开始,就把心思放在龙头青铜锁上。白天在设计室搞新锁的设计和试制,晚上回到家里,翻资料,研究各种锁形和原理。他配置过各种不同的钥匙,但结果都一样:打不开。在每个夜晚的梦中,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中国的各种各样的锁,纷至沓来,各种精美的钥匙依次打开那些锁,锁柄从锁孔里猛地弹出的声音,清亮悦耳,如鸣佩环,他常常狂笑着从梦中走出来。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为打开一把古代的锁而昼夜苦思,只知道他痴痴呆呆,一副傻里傻气的样子,工人们给他取的外号叫“锁宝”。
第二年,开始了一场运动,动员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向党的领导干部提意见。那一次江雨亭被邀请去了。
他走进会场时,人已经坐得满满的,他便拣个墙角的座位坐下来。双眼微闭,双手抱在胸前,臆想着开锁的方法,一个人嘿嘿的笑着。那天,会场上的气氛非常热烈,发言的一个接一个,有批评党委书记工作方法粗暴的,有批评厂长不懂技术乱指挥的……江雨亭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喃喃自语: “打开了!打开了!”
他忽然听见党委书记点他的名,他一惊,说: “我没有什么意见,我觉得一切都很好。我想的是锁。”哄堂大笑。结果江雨亭倒落下个“立场坚定”的好名声。
一九七八年,二十岁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又过了几年,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华锁厂的设计室,和他共事。到一九九一年,江雨亭六十岁,退休了。这一年,儿子经群众选举当了厂长。
可是,龙头青铜锁还没有打开。江雨亭有些灰心了。
有一天,秀芬悄悄坐在江雨亭的身边,看着他摆弄龙头青铜锁,然后说: “雨亭,我说句话,你听不听 ”
江雨亭惊愕地抬起头,说: “我听着哩。”
“我怀疑这是一把死锁,根本就打不开——做的时候就是一把死锁。”
“啊 ”
“要不,为什么几代人都打不开 不过是个锁的意思,让江家子孙的心思都在锁上,好守着这门技艺。”
江雨亭突然低下了脑袋,说:“那么,这把锁就太邪乎了,岂不是把江家子孙世世代代锁住了,安分守己,老老实实。”
江雨亭把龙头青铜锁包好,交给秀芬,让她好好收着,到蹬腿前交给儿子, 了一桩心事。他说: “秀芬,我们都退休了,好好玩一玩,跳晨舞,打门球。”
秀芬说: “要得!”
三年前,江雨亭突然病了,全身乏力,坐卧不宁, 自言自语,旁若无人。他又想起了龙头青铜锁,想起了多年来总盯着龙眼、龙嘴那三个锁孔,而锁侧的那六个自上而下的形如装饰的小孔呢
在一九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江雨亭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些龙的意象,并由此想到了《易经》上的“乾”卦。那六个呈扁形的孔,是不是像“乾”卦的六个爻位 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
江雨亭高喊: “秀芬,快寻几根铁丝来。”
秀芬满头大汗进来了,她说家中没有铁丝,只找到几颗回形针,并捶直了,看行不行
开锁的过程并不冗长。
龙头青铜锁打开了,叭叭叭,响了几声后,两只龙角蓦地分开,整个龙头变得美丽极了。
江雨亭放声大哭。
秀芬说: “你该笑,还哭什么 ”
江雨亭抹了抹老泪,沉思了一阵,说: “不!这把锁,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我坚信这一点。只是在他们快离开人世时,再把锁关死,只传锁,不传开锁的方法,让下一代把心思都放在锁上,成为一个老老实实的手艺人。”
“你父亲也打开过 ”
“是的。我相信我的判断。我老老实实地过了一辈子,没有风险,当然也没有成就,不过能养家糊口而已,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件憾事 ”
秀芬说: “当然是幸事。你把锁关上吧,传给儿子!”
“不!我要把这一切都告诉小波。一个人就为开一把锁过一辈子有什么意思。”
秀芬说: “我真担心。”
江雨亭劲鼓鼓地跳下床,说: “晚餐准备一瓶好酒,把儿子叫回来!”
“你怎么下床了,你还病着哩。”
“我有病吗 不!我很健旺,我还想多活些日子。”
几个月后,濒临破产边缘的中华锁厂突然起死回生,像一条巨龙一样腾空而起。龙头青铜锁以它奇特的外形和充满趣味的开锁方法风行于城乡市场及各旅游风景地。
当小波将锁和一串针样的镀银钥匙交给父亲时,江雨亭仰天大笑,说: “你比我有出息。那把祖传的锁呢 ”
小波说: “摆在厂里的陈列室了。放在家里,我怕它有一天又要来锁住我。”
江雨亭骂一声: “这小子! ”
这以后,江雨亭的身体好了起来,吃得,睡得,走得,玩得。那些老式家具,通通不要了,换上一套组合式米黄色的家具。墙上挂上了国画条轴,其中一幅《鲤鱼跃水图》,题款是“鱼为奔波始化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把龙头青铜锁交代给儿子,特别叮嘱“不能砸坏或者遗失”,这暗示下文江雨亭的推断“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是合理的。
B.在锁没打开的时候,秀芬怀疑是死锁,在锁打开后,秀芬又建议把锁锁上,意在以秀芬的保守封闭反衬江雨亭的开拓进取。
C. “一套组合式米黄色的家具”,不仅给小说结局带来一抹亮色,而且与开头的“老式”家具前后照应,暗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D.小说以“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为线索联结过去和现在,巧妙地讲述了三代开锁的故事,同时使叙事具有历史纵深感。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文叙事舒缓,此处简要交代江雨亭儿子人生中的重要经历,叙事节奏加快,行文张弛有度。
B.江雨亭家祖孙三代先后在中华锁厂工作,这与江家“老老实实”过一辈子的家风有一定关系。
C.江雨亭的儿子被选举为厂长,既表现出他的才能,又使他带领锁厂起死回生的情节自然合理。
D.看似介绍儿子的成长发展,实则通过对比暗写江雨亭心理,后者几十年钻研未果,不免灰心。
8.文章开篇写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9.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小说,请结合文本简述这一叙事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建武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耿舒等征五溪。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书曰:“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病卒松宿怀不平,遂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四》)
材料二:
吐谷浑寇边,太宗顾谓侍臣曰:“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靖乃见房玄龄曰:“靖虽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悦,即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之。九年,军次伏俟城,吐谷浑烧去野草,以馁我师,退保大非川,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敌。唯靖决计而进,深入敌境,遂逾积石山。前后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初,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总管,以后军期,靖薄责之,甑生因有憾于靖。及是,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告靖谋反。太宗命法官按其事,甑生等竟以诬罔得罪。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七》)
材料三:
事君之义,虽惟命是从,然功名既成,人臣所难处也。李靖老矣,宣力亦已多,立效亦已众矣,纳禄于君,合止足之戒,无避事之嫌,不亦善乎 吐谷浑其时势已衰弱,特伏久悍猾,犹且为寇,唐朝他将,皆足以办,靖何必攘臂请行为冯妇耶 况前破颉利,为人所谗,面被责诮,几不免于大戾,今复贾余勇,又为人所诬,乃至阖门谢客以避祸,盖不以马援为监,是以得此辱也。知进知退,不失其正,抑君子所难耶
(节选自胡寅《读史管见·卷十七》)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 (3分)
帝乃使虎贲中郎将A梁松乘驿B责问援C因D代监军E会援病F卒G松宿H怀不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矍铄哉是翁也”,主谓倒置,与“唯利是图” “马首是瞻”句式不相同。
B.“伏波类西域贾胡”与“今复贾余勇”的“贾”意思均为“卖”,用法相同。
C. 次,驻扎,与《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用法不相同。
D.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 “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军占据了地理优势,马援军队水战不利,再加上暑气蒸腾,将士水土不服,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B.吐谷浑烧掉野草,退守大非川,让唐军颇为气馁,李靖的部将便建议等春草长出后,再与敌军交战。
C.高甑生在担任盐泽道总管时,曾延误军期,李靖依据罪状责问他,他便怀恨在心,诬陷李靖谋反。
D.胡寅认为,吐谷浑此时的势力并不强大,虽狡猾凶悍,但其他将领也能抵御,李靖不应请缨出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2)纳禄于君,合止足之戒,无避事之嫌,不亦善乎
14.胡寅批评李靖“不以马援为监”,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二首(其一)
杨万里
今代诗人后陆云,天将诗本借诗人。
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
鬼啸狨啼巴峡雨,花红玉白剑南春。
锦囊[注]翻罢清风起,吹仄西窗月半轮。
[注]锦囊,指诗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云是西晋诗坛的杰出代表,前有陆云,后有陆游,这是对陆游诗艺的高度认可。
B.陆游重新踏上了杜甫入蜀的行程,为了效法屈原创作出饱含爱国情怀的崭新诗篇。
C.剑南地区的风物,无论是凄凉风雨,还是明媚春色,在陆游的诗稿中都有所呈现。
D.本诗是读后所作,杨万里提及了诗稿的题材内容,高度评价了陆游的天赋和成就。
16.本诗尾联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谈及自己有“归欤”之情,是因为“质性自然”。这与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回忆自己“ ▲ , ▲ ”是一致的。
(2)班会课上,老师引用《种树郭橐驼传》中“ ▲ , ▲ ”教导学生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避免拔苗助长。
(3)古诗词中活跃着虫鱼鸟兽的身影,比如“ ▲ , ▲ ”上下两句均有动物的意象,诗人借此来表情达意,言志抒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车马慢、书信频的年代,信件往来,承载着光阴的故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按捺不住的思乡之念;“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是诉说不尽的相思之情。所谓尺素传情,往往别有一番中式的含蓄美感。不论家书还是情书,一腔心绪落在纸上,踟躇时留下顿点,激昂时力透纸背,情深处甚至落下眼泪, A 满是真情。上学时候传的小纸条,给好友家人的信,还有郑重的庚帖请柬,满怀期待展开, B 收藏,多年后再打开,仍能拼凑出纸短情长的鲜活场景。
书写之妙,还妙在字外。比起工工整整的打印版, C 的手写体更能凸显个性。 “点”应如“高峰坠石”, “横”应如“千里阵云”, “竖”应如“万岁枯藤”,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曾如此教导少年王羲之。这是笔法,也是笔力,在于书写的技巧,在于丰富的意境,更在于做人的道理。正所谓: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18.古人常用读音相近的字来训释字义,如文中“书,如也”,下列选项中与它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土,吐也,能吐生万物。 B.纸,砥也,谓平滑如砥石。
C.戴, 载也,载之于头也。 D.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19.请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 (3分)
20.仿照文中画线句,在其后续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连贯,表达流畅。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大米品质正在悄然下降。大米的品质可以通过多种标准来衡量, 甲 。在我国,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食味品质是稻谷分级的重要指标。在同样广泛种植水稻的日本,大米品质则通过糙米的厚度和粉质度来评判。
分析结果显示:夜间温度越高, 乙 。从25°C到30°C,夜间温度每升高1°C,大米的产量就会减少 1%,同时其中直链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也显著降低。而随着日间温度的上升,垩白度几乎呈线性增加:在超过25°C的环境中, 丙 ,大米的垩白度就会增加6%。
①温度升高会抑制水稻的光合作用,②减少籽粒中的淀粉积累,③会使大米变得更脆弱,④在加工和碾磨过程中容易受损;⑤还会提升大米的黏度和糊化温度,⑥降低大米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2.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25年伊始,哪吒爆红,机器人与人共舞……这些成就背后自有原因。有人认为是时来运转,有人认为是功到自然成,还有人持不同看法。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C(3分) 2. B(3分) 3. A(3分)
4.①前者,数字媒体时代,受算法推送、个人偏好影响,网民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信息。②后者,乡土社会里,因流动性差、媒介不丰富,村民们的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 (4分)
5.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日渐凸显。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化,现代知识的抽象性、专殊性,现代大众媒介的娱乐化。由此产生了个人对社会功能系统的信任危机。 (6分)
6. C(3分) 7. D(3分)
8.“宽宽的梦”,表现出江雨亭解开龙头青铜锁执念之深、耗时之久,“走出来”意味着神志清醒,找到出路。 (4分)
9.以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际表现中国半世纪的历史波澜,以“解锁”这件小事表现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主题,以“龙”这个具体的意象象征中国积极进取的传统文化精神。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10. CEG (3分)
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病卒,松宿怀不平。
译文:皇帝派遣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责问马援,(梁松)趁机取代了监军的职位,恰逢马援病逝,梁松一直对马援心怀怨恨。
马援是东汉开国名将,晚年南征五溪蛮时因梁松诬告(私藏珍宝)被刘秀责罚,后病逝军中。梁松与马援有旧怨(曾因礼仪问题被马援轻视),借机报复。此句描述梁松受命责问马援,并借机接管监军职务,恰逢马援病死,而梁松早已心怀不满。后文应接梁松进一步诬陷马援的情节
11. B (3分)
12. B(3分)
13.(1)贼兵常常登上险要之处,击鼓喊叫,马援就拖着脚来察看,身边人同情他壮志(难酬),没人不为他流泪的。(4分)
(2)向君主交还俸禄,符合知止知足的劝诫,没有临事逃避的嫌疑,不也很好吗 (4分)
14.年事已高,功成名就,还主动请战,最终中谗受辱。(3分)
15. B (3分)
16.①清风吹拂,是眼前景,也是读后感,亦实亦虚,写出对诗稿的认识评价。②明月西斜,暗示自己沉浸于诗稿以致忘却时间流逝,侧面写出喜爱之深。③明月被清风吹斜,造语新奇,富有生趣。 (6分)
17.(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2)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3)示例一: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示例二: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D(3分)
19. A字里行间 B小心翼翼 C龙飞凤舞(3分)
20.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焦急不宁的故园之思。(4分)
21.甲:各国的标准不尽相同(2分)
乙:大米的量越少质越差 (2分)
丙:日间温度每升高1°C (2分)
22.④改为: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受损 ⑥改为:影响大米的营养价值和口感(4分)
四、写作(60分)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