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阅刊
一、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
①总字数控制在850-950之间
②标题要含有关键词。
③第一段开头要引材料,最后一句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④第二段如有概念及关键词需要阐释概念及关键词;如是权衡选择或观点选择型或问答型材料需要写诚然段。
⑤主体段落→一般3~5个部分构成,字数控制在250-300,需要紧扣材料。
一般要求完成一个闭环论证基本构成
①中心句→基于主话题、材料内涵的一般道理(观点、主张),体现主体性、针对性、倾向性;
②阐释句→以分类、因果、条件、假设、正反等方式,对中心句作补充阐释;
③材料句→分析原材料,或由原材料触发联想和思考,引用内涵与中心切合的事例、名言等;
④分析句→围绕中心,作因果、条件、假设、正反对比分析;
⑤小结句→回扣本段中心作结,不能简单重复;
⑥过渡句→承上启下,灵活运用。
⑦末尾段需要再次紧扣材料,强调观点。
二、方法指导
第二段主要起到文气贯通、过渡衔接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流畅和连贯。
解释关键词法,其实就是从“是什么”角度去论证。如果题目涉及到核心概念,需要在第二段对核心概念进行阐释。
1.核心的概念(关键词)、重要的概念(关键词),要在第二段对关键词进行解释。
2.关键词解释的通常模式:
①何为“xxxx”?
②“xxx”是……,是……,而不是……不是……
【注意】
①是“……”或不是“……”的内容,可以用较为书面的语言、直白的语言去解释,也可以用名言、名人事例、生活现象去解释。
②可以既从肯定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解释。
③第二段,除了解释关键词之外,还可以写些意义,强调其重要性。
三、例文欣赏
【例文1】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本范文)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
【例文2】
生命诚可贵,爱国价更高
①爱国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是鲁迅“零台无计逃神矣,我以我血祭轩辕”的义愤填膺;是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爱国比生命还重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我们的祖国呢?须知生命诚可贵,爱国价更高!
②何为爱国?爱国不是一定要像文天祥那样大义禀然,轰轰烈烈;也不是一定要像毛泽东、周恩来那样为解放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可以没有鲁迅那样的满腹经伦,如投枪匕首般的笔锋;(从否定角度,用例子解释)但你一定要胸怀祖国,一切以祖国的利益为重。(从肯定角度,直接解释)爱国并不难,只要你想!爱国可以是升国旗奏国歌时,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爱国可以是旅行国外时,文明礼貌,以良好的国人形象视人。(从肯定角度,用例子来解释)这些都是最平常、最细微、最容易做到的爱国行为。如果一个人连这些都做不到,还何谈爱国呢?
【点评】首段引出观点“生命诚可贵,爱国价更高”,第二段自问自答,对关键概念“爱国”作了具体阐释,揭示其内涵。
【例文3】
让隔阂泯于理性
①上一代与下一代行走于同一条路上,但处境节点不同,所经历的不同,导致了狭隘与偏颇。代际矛盾由此而生。那么,这一代际矛盾是否无法解决呢?如果可以解决,那么解决之道在何在?答案显而易见,只要敞开心扉,互诉心声,树理性认知之光,于代际间和谐共往,代际矛盾自然消失。
②何为“理性认知”?理性认知就是一个人的谋虑、思维、格局,是一种基于逻辑和客观事实的认知方式。(用较为书面的语言解释)一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决定其格局,而格局决定结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被矛盾蒙蔽了理性,以致失去正确的认知。(再简单说其意义,强调其重要性,回归观点。)
【点评】首段引出观点“树理性认知之光以消除代际间的矛盾”,第二段自问自答,对关键概念“理性认知”作了具体阐释,揭示其内涵。
【例文4】
以宁静心,赴喧嚣流
①社会的喧嚣似乎自古便被无数文人诟病不已,古有竹林七贤长啸山林,今有周国平向往安静的日子。(理想)但社会的群体性注定了它会像莫言说的那般喧嚣发展,(现实现状)那么如何使宁静与喧嚣的社会达成统一呢?(矛盾问题)我认为,应以宁静心,赴喧嚣流。【观点】
②何为“宁静心”?宁静心远不止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更是清静寡欲,不慕荣利,(用较为书面的语言去解释)是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自守孤独的那份从容,是陷入集体主义狂欢时的一份清醒。(用现象去解释)
【点评】第二段对“宁静心”这一关键概念作了阐释,为下文进一步论述宁静心的重要性蓄势。
【例文5】
实践出真知,变通启灵智
①《乡土中国》中赤诚沉郁的乡情与客观严谨的论述,离不开费孝通对中国农村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青蒿素问世,迈出人类征服疾病一大步,离不开屠呦呦转换思路,从古籍中汲取灵感。新时代的发展呼唤科学的思青年也应用实践第一、灵活转换的科学思维武装头脑,面对新挑战,维方式,解决新问题,踏上新征程。(开头第一段)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科学思维的首要观点,帮助我们体察实情、挖掘真知。实践是一种严谨的追求,如费孝通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深入田野调查获得手资料;实践是一种求真多实的态度,如徐霞实践更是寻江溯源,纠正了千百年来“岷江导江,东别为沱”的讹传;实践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行动,如香港记者陈贝儿借助溜索跨越怒江从林,奔赴峭壁上的悬崖村,用镜头记录脱贫攻坚的“无穷之路”,打破外界质疑。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科学思维需要我们一步-个脚印,以实践为基础。
四、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1】
循定理之光,探新法之道
①王夫之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即天下有不变的原理却没有不变的方法,其对理和法的认识于当今世界仍富极大启示之意。我认为:我辈当循定理之光,探新法之道。
②理,即原理与规律;法,即方法与策略。定理是先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吾等头上熠熠之星光,给予我们普适原理的指导。新法是吾侪青年需积极探索之道,于新时代开辟新路径,致力于民族复兴之春潮。法同理相辅相成,在辩证统一中焕发强大的力量。
③定理为新法提供遵循,使新法在正确方向上突破。若无定理之指引,再多为新法致力的新生力量终为绳头小卒,晕头转向,难成大事。只有将探新法的力量用于定理之上,方可借风而动,行践履之。中国航天“天问”问天,“羲和”逐梦,“嫦娥”探月,“北斗”翱翔,无数的突破皆在几十载积累的精确数字、天体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取得的;袁隆平挖掘水稻生长周期和杂交规律,继而破新法,“喜看稻菽千重浪”。因而,定理为新法奠定基础,提供遵循。我们当循定理之光,在原有规律的指导下探新法之道。
④新法是在探索和追寻定理,使定理得以继承发展。世界万物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倘若固守陈旧方法,“守前所为而已”,则将难以发展新理,泯灭于浩浩汤汤的世界浪潮。只有开辟新方法新策略才能促进发展,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君可见钱七虎探寻国防工程建设原理,开辟防空洞新法;君可见李佳琦开电商直播之路,把握市场取向原理;君可见中国借“一带一路”之议,发展世界大发展之理……静言思之,新法发展的探求真理,我们当探新法以循定理。
⑤于此,我们当把握和遵循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前人之路可循,我辈之路创新”,在当今波诡云谲之大变局,要循定理探新道。揆诸当下,不少青年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某大国逆世界规律实行贸易战,此皆不利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只有循定理之光,探新法之道,方可互利共赢,铸就美丽中国。
⑥上有定理为我们指引方向,下有时代之春风给予我们探求新路的力量。我坚信,华夏之红旗必定于世界之巅迎风飘扬,中国之巨龙必定盘旋于青山之上。
【例文2】
循定理而破定法,开辟特殊发展路
①王夫之有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可谓是帮助我们上究一国发展道路,下谋个人发展的“定理”。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需汲取古人“有定理而无定法”的智慧,促个人与国家发展。
②“定理”乃规律,如明灯指引发展前路;“定法”乃成法,若拘泥定法,可谓画地为牢,束缚发展脚步。今天,我们诚应乘定理之风,循定理之光破定法束缚,开辟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
③循定理,是开辟发展路的前提,为发展提供助力。
④然而循定理不是守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拘泥于“定法”,定法束缚发展道路。语
⑤“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当代青年,诚应积极探索规律,“究天人之际”,寻定理智慧,尊重规律,带上定理的光出发,突破成法之囹圄,找寻自身之特色,则必将一往无前,登顶为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舞台上一展大有可为的青春风采,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共奏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