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说文论道
设置阅读支架,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215143)金静华
[摘
要]阅读支架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能让学生朝着学习目标一步步自主攀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核
心问题支架、对比性阅读支架、延展性阅读支架和图表性支架等,使学生借助阅读支架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领悟文本的语言运用规律,解构文本的结构层次,从而获得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支架;课堂高效;核心问题[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4-0047-02
阅读支架是指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学目标之间
设置精当的线索,它能让学生朝着学习目标一步步自主攀登。小学阶段设置阅读支架的形式丰富多样。下面从具体的文本特质入手,阐述如何紧扣文本内容设置阅读支架。
一、强化概括统整,依托核心问题设置支架
传统教学的满堂问将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聚焦文本的核心内容,从整体出发设置统摄全篇的核心问题支架,引领学生把握文本,逐层深入文本内核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如,对叙事性文本,新课标提出要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事件的场景、人物、细节等,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其中,明晰事件的场景、人物、细节等应该成为教学叙事类文本的
核心内容。
如,教学小说《少年王冕》一文时,核心教学内容就应该是小说呈现出来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在整体把握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着力展现王冕的整个少年时代,却只用了不到千字的篇幅。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一问题展开探究。这一问题巧妙地将人物、情节和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将文本内容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感知人物形象时,就以这个核心问题作为解构文本的支架,使学生的思维重新回到文本中,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联系。在探究中,学生关注作者对材料详略的安排、对人
姚斯说:一个文学作品的生命意义,是由读者通过
积极的思维活动赋予的。没有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再精彩的文学作品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指向创生意义的学生主体阅读,是真正的有价值的阅读;与作者思维不断碰撞、交融的阅读,是意义层面的真阅读。
三、尊重学生解读,感受阅读的愉悦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个性体验。事实上,每一个学生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体验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这带有浓郁个人体验色彩的文本理解,直接催生了他们对文本的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性的解读。教师既要积极鼓励、及时肯定学生的不同声音,也要注意适时引导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阅读路途上展开体验、感悟,从而产生身心愉悦之感。
如,教学苏教版的《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别不像我们日常的道别,这样的古诗改编太做作了。”有的学生则认为:“两大文豪说话,应该是充满文化味,这样才符合人物身份。”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文本内部,正在试图对文字进行解码。我告诉他们:“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告别,历史上没有谁记载下当时详细的情景。我们无从知晓他们那时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课文里的描写,是作者展开丰富想象的结果。现在,如果让
你根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展开无拘无束的想象,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对话呢?”无约束的思绪放飞,立刻让他们口若悬河。有个学生说道:“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什么事情都应该看得很开。所以,他会豪爽地举起酒杯,声如洪钟:‘孟夫子,在写文章上,您是我的老师;在与人相处上,您是我的兄长。今天,您就要远离武汉去扬州了,我敬您一杯酒,祝您一路顺风!’”又有一个学生说道:“李白会高举酒杯:‘孟夫子,我敬您!谢谢这些年您对我的帮助!’”……七嘴八舌中,学生渐渐地进入当时的意境,尽情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他们眉飞色舞,洋溢着阅读和创作的快乐。我一一地肯定了他们的表达,并引入朱自清名篇《背影》中一段父子的话别、魏巍《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深情对话,让他们再次感知口头语言的简短、利落和书面记载的详细动情。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对话描写的认知。
面对每一次新的阅读,教师都要悉心洞察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帮助他们打开原有的阅读期待视界,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的不断重新编码、融合,学生的期待视界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扩大,对文本阅读的收获也会更深刻、更丰富!
(责编韦雄)
47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9·12阅读·说文论道
物细节的刻画、对故事发生的环境如何渲染等表达层面的问题,从而对作者如何写作形成了清晰的认知,深刻理解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阅读支架指向文本最为核心的教学价值,既可以将其视为这一篇独特的核心教学目标,也为这一类文本教学的支架搭建提供了借鉴。
二、尝试对比改写,依托比照资源设置支架有了核心问题的引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更加清晰,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聚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细读、对语言的咀嚼往往是重点,更是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关键。为凸显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尝试从文本的语言出发,对内容进行改写,呈现出与教材文本不一样的文本。这样,两个文本形成对比支架,引导学生对两个文本进行类比与鉴赏,从而使学生发现原文内在独特的表达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赶海》这篇课文时,就将比照阅读支架落实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对典型事例的选择上。这篇课文最为典型的是感叹词“嘿”“哎”“哦”等的运用。教学时,教师将感叹词全部剔除,呈现一个与文本不同的文本。在细读品味中,学生感受到原文中“嘿”“哎”“哦”等感叹词的作用。这些感叹词使得整个捉海星的过程变得异常生动,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更能有效地凸显作者喜欢赶海的强烈情感。在品读对比中,学生吸收了语言的营养。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实践练笔。教师先出示一段文字:“地上的是什么东西?我过去一看,是一个黑色的钱包,打开来一看,里面还有钱。什么人丢的?他一定很着急吧。”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添加感叹词这一策略性知识,对这段文字进行改写。学生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并分别在发现钱包、发现有钱、想到失主等不同环节,加入“咦”“哎呀”“哇”等不同的感叹词。这样,画龙点睛的妙笔,使得原本生硬、平淡的语言表达鲜活起来,并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这种正向的迁移练笔,是积极的语言实践,将教学重心从陈述性知识向策略性知识转移。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比照性阅读支架,引领学生先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品鉴和体悟,然后再进行实践运用。这样,让学生的思维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迈向文本的内核,实现了言语与思维的高度融通,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
三、落实彼此互读,借力拓展延伸设置支架
如果说对比性阅读支架关注的是文本内在的语言文字,那延展性阅读支架则关注文本的阅读资源。延展性阅读支架是通过外引、补充与教材课文相关的文本资源来构建互文对读的局面,最终收到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这种支架所拓展补充的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9·1248手。一是从文本的主题入手。比如,苏教版《月光启蒙》一文的教学,可以紧扣“爱”的主题,选择人教版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探寻不同国籍母爱的内涵和形式之间的区别。二是从文体的角度入手,感知不同的作者面对相同的描述对象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如,苏教版的《麋鹿》一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感知文本开篇典型而优美的环境描写,二是感知作者形象而生动地描写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的策略,三是领悟作者精准地描写麋鹿神奇的经历。借助这三个板块的教学,学生感受到了文艺性说明文在言语风格和写作策略上的特点。随后,教师再相机拓展补充两篇文本:一篇是著名科普作家布丰所写的《松鼠》一文,另一篇是“百度百科”中关于麋鹿的介绍。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明显感受到“百度百科”介绍麋鹿的语言显得刻板而僵硬,缺乏生动感。这不是水平不高,而是不同的文体决定了作者不同的介绍风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来构建延伸性阅读支架。这样的支架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转化可视资源,利用直观图表设置支架学生的年龄小,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和思考问题基本依靠具象思维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表阅读支架,使文本内容可视化。
叙事性文本通过情节的发展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可相机出示思维导图,展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文本的思维导图(下图)。
《半截蜡烛》思维导图
这一思维导图,使学生对文本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等看得一清二楚,成为学生厘清脉络、复述故事的抓手。
图表性阅读支架不仅能呈现作者创作、读者经历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谋篇布局、情节安排等策略性知识。图表性阅读支架能强化阅读策略的整体性构建,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支架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支架聚焦教学目标、合理研制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进行深度学习,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