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ruhongshuyuan.com
国画鉴赏感知理解和再创造
美好的事物总是存在的,但是缺少的是懂得鉴赏的眼睛和感知。国画鉴赏是一项用心其品位的艺术,通过鉴赏能够让我们对于艺术进行再创造。这就是鉴赏最大的特点。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国画也是如此。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不同的艺术表现的手法是不同的,对于我们感知的冲击也是不一样的。国学鉴赏是一项能够与我们心里产生共鸣的技艺,在鉴赏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艺术修为,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是国画培训的老师教会我的。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
http://www.ruhongshuyuan.com
毕竟,中国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而又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观察认识,形象造型等。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了“恶以诚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联想有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通常来说艺术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感情的寄托,没有灵魂的艺术是没有鉴赏价值的。国画鉴赏更是如此,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艺术是需要感悟的。国画应该说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最好表达方式。
文章来源:上海儒鸿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