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史苑 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构成及特点 韦庆媛。张坤竹(清华大学图书馆) 摘要:北平图书馆协会和中华图书馆协会的会员构成了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其特点表现在:图 书馆学者广泛参加图书馆专业学术组织的活动;接受新式高等教育的学者成为图书馆学术活动的主导力量;国 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学者人数最多;社会学者也踊跃参与和提倡图书馆事业;“新…‘旧”学者携手组成学 术共同体,共同推动北京的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时期;北京;图书馆;学者群体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10--0093--06 The Composiiton and Characterisitcs of Library Scholars in Beijing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Wei Qing-yuan,Zhang Kun-zhu Abstract:Peking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Chinese Library Association members constituted a group of scholars in Beijing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It was featured with the ̄U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scholars widely participated in academic library activ- 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the scholars hat thad accepted the new higher education became the leading force of library academic ac— tivities;a majority of the scholrsa canle from national library nd auniversity libraries;social scholrsa laso participated in nd apro— moted he tlibrary cause;all the scholars worked shoulder by shoulder to promote he tlibrary development in Beijing. Keywords:the Republican Period;Beijing;Library;Scholr aGroup 1 北京的图书馆及馆员分布 时期,北京的图书馆主要分为公立图书馆、 设的通俗图书馆发展而来的北平市立民众图书馆。抗 战胜利后,市立图书馆统一合并称北平市立图书馆, 私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会社机构图书馆四种类型。 1.1公立图书馆 即首都图书馆的前身。市立图书馆下辖若干阅书报 处,国立、市立图书馆及阅书报处构成了北平的公立 图书馆体系。 1.2私立图书馆 清末派往欧美考察的政治大臣回国后,极力称赞 西方的公共图书馆在启迪民智方面的巨大作用,1909 年12月17 13,学部上奏 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 1909年,清颁布的《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 馆通行章程》第17条规定,“欲自行筹款随在设立 图书馆以惠士林者,听其设立”。1915年,中华 行章程》[13获准:京师及各省应先设图书馆一所,各 府、厅、州、县治应各依筹备年限依次设立。1910 年,学部在北京建立了具有国家图书馆性质的京师图 书馆,1912年对外开放,后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与此同时,北平的公立图 教育部颁发了《图书馆规程》[2 3和《通俗图书馆规 程》。 《图书馆规程》规定:“公立、私立各学校、公 共团体或私人,依本规程所规定,得设立图书馆。” 书馆系统逐渐完善。1913年6月,京师图书馆设立分 馆,1913年10月建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华成立 俗图书馆规程》规定: “私人或公众团体、公私 学校及工场,得设立通俗图书馆。”两个规程中明确 规定私人可以设立图书馆,这为私立图书馆的设立提 后学部改为教育部。1917年8月,中华教育部建 立公园图书阅览所,还有一所由原八旗学务处附 供了制度保障。私立图书馆包括私人、机构、团体创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期图书馆学者群体研究” (项目编号:15BTQO03),北京市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5ZHB017)的研究成果之一。 093 办的图书馆,还有私立学校附设的图书馆。仅以 的私立图书馆而言,北京有松坡图书馆、泉寿东文书 藏等,此外还有宗教图书馆,包括北堂图书馆(东、 西、南、北堂合并)、北平青年会图书馆、慈航图书 馆、慈济图书馆等。[ ] 1.3 学校图书馆 1.3.1 国立大学图书馆 北京最早设立的国立大学,是1898年建立的京 师大学堂,这是北京乃至全国最早的国立大学。据 1925年统计,全国有国立大学21所。其中,北京有 10所,占全国的一半。 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摇 篮,各大学均设有图书馆。1928年北伐胜利后,北平 实行大学区制,按照 E平大学区组织大纲》规定, 北平大学区范围“以北平政治分会所辖之区域,即河 北、热河、北平、天津”为限,合并重组原北大、北 师大、北京法政大学、北京农大、北京医大、北京女 师大、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工大、北京俄文专修 馆、天津北洋大学、天津法政专门学校、保定河北大 学等校为北平大学,并裁撤河北省教育厅,由北平大 学区兼管河北省教育行政。[61大学区制太理想化,遭 到了各校反对,不久即取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等恢复了原有建制,其余北平大学组合体保留下 来,各校图书馆不断壮大。抗战爆发后,一些国立大 学合并内迁,图书馆也随之迁往内地。 1.3.2私立大学图书馆 时期的私立大学包括两类,一类是教会大 学,另一类是私人创办的大学。办学资金一般由教会 或私人筹集,校长、教职员由教会或私人聘请。尽管 自晚清开始外国人就来华办学,但在北京这个中国文 化深厚的城市,外国教会的势力渗透还是比东南沿海 城市晚了一些。北京的教会大学基本建立于20世纪 10~20年代,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北京私人创 办的大学也很多,1912年,北洋教育部分别颁布 了((专f-1学校令》 和(伏学令》,[8]规定私人可以设 立大学,在北京先后创办了私立中法大学、中国大学 等。1922年11月,国民又颁布了《学校系统改 革案》,E9]规定可设立单科大学,北京创办了铁路大学 等专科大学。私立大学与国立大学培养高等教育人才 的目标是一致的,各校基本上都设立了图书馆。 1-3.3 中学图书馆 时期,北京的公私立中学均占有相当比重, 公立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条件要高于私立学校,但从数 量上看,私立学校多于公立学校。北洋统治时 094 专业史苑 期,北京公立学校共有5所。1913~1928年,北京地 区的私立中学有37所,如中国公学附属中学、正志 中学、孔德学校、四存中学、励志中学、香山慈幼院 初级中学、志成中学、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华北 中学、两吉女子中学、培根女子中学、清明中学、艺 文中学、立达中学、北京中山公学、翊教女子中学等。 在近代中学教育中,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来自教 会,北京的教会中学在数量上不及沿海城市多,但在 质量上毫不逊色,如贝满女中、汇文学校等。1917年 在北京设有慕贞、汇文、贝满、崇实、育英、育才、 崇德、毓英、笃志、培华、萃贞、萃文l2所教会中 学,1917~1927年新设立的教会中学有盛新中学、光 华女子中学、燕京大学附属女子高级中学等。_】0_到抗战 前,北京的公私立中学共71所,有64所中学(含中 等职业学校)设立了图书馆。但总体看,各个中学图 书馆藏书量不大。 1.4会社机构图书馆 时期北京的会社机构组织数量多,分布范围 广,遍及政治、经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 领域,很多会社机构也设有图书馆。1915年成立的中 国社会及政治学会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社会科学专业 学会,学会有自己的图书馆。该馆不但为学会会员服 务,还对周边公众开放,袁同礼、陶盂和、萧公权、 蒋廷黼等人都曾担任过图书馆管理委员会的委员。[11] 辛亥后,南京临时先后成立了中华全国铁路 协会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华全国铁路协会设有图书 馆。此外还有北京近代科学图书馆、香山慈幼院教育 图书馆、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等。 抗战前北京的图书馆数量和馆员人数达到时 期的高峰。北京图书馆协会和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 后,曾多次组织北京和全国的图书馆开展调查活动。 以1929年北平图书馆协会①对全市图书馆的调查统计 结果为例,当时全市共有46所各类图书馆,馆员267 人,分别服务于公立图书馆、私立图书馆、学校图书 馆、会社机构图书馆。馆员分布情况见表1。 2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与学术组织 1924年,北京成立了区域性的图书馆学术组织北 京图书馆协会,1925年全国性的图书馆学术组织中华 图书馆协会也落户于北京,以两个协会会员为基础, 构成了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他们聚集在 两个图书馆协会中,凝聚在统一的学术共同体中,共 同探讨图书馆学术发展,促进图书馆学术进步,带领 北京的图书馆书写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表1 1929年北京的图书馆馆员分布表 ] 图书馆名称 馆员人数 图书馆名称 馆员人数 国立北平图书馆 23 国立北海图书馆 37 北平特别市第一普通图书馆 7 北平特别市图书馆 10 北平教育局附设民众图书馆 1 慈航图书馆 3 松坡图书馆 8 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图书馆 17 (原北京大学图书馆)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13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图书 2 馆(原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原 3 国立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图 1 北京医科大学校图书馆) 书馆 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原 4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图书馆 3 北京法政大学图书馆) 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图书馆 3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图 l1 (原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图书馆) 书馆(原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图 书馆(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图书 3 国立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 4 馆) 院图书馆 私立燕京大学图书馆 17 私立协和医学院图书馆 5 私立中国大学图书馆 4 私立大学图书馆 2 私立平民大学图书馆 3 私立北平铁路大学图书馆 6 私立汇文神学校图书馆 2 私立朝阳大学图书馆 3 私立辅仁大学图书馆 3 私立郁文大学图书馆 2 私立中法大学图书馆 3 私立华北协和华文学校图书馆 3 国立北平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 2 北平特别市公立师范学校图书 2 馆(原北京师范图书馆) 北平公立第一中学图书馆 2 私立汇文学校图书馆 3 私立育英中学校图书馆 1 私立崇实学校图书馆 3 私立平民中学校图书馆 4 私立孔德学校图书馆 2 私立大中公学图书馆 l 私立成达学校图书馆 2 香山慈幼院教育图书馆 lO 中国政治学会图书馆 2 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4 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图书馆 5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13 东方文化总委员会图书筹备处 5 2.1 北京图书馆协会中的会员学者 北京的图书馆学者最早开展学术活动。1918年, 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术组 织,宗旨是加强京城各图书馆之间的联络,开展图书 互借活动。但是由于在当时的北洋教育部立案未 准,加之经费困难,协会不久即停止活动。1924年3 月30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戴志骞的主持下, 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支持下,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 上的区域性图书馆协会——北京图书馆协会,戴志骞 任首任会长。该会“以图谋北京(北平)各图书馆之 互助,研究图书馆事业之改进,并联络会员之情谊为 宗旨”。为了促进学术研究,该会成立之始就设立了 图书馆学术研究委员会,负责筹备学术讲演,指导图 书馆工作,解答会员提出的问题等。协会定期举行会 员会议,每次开会必安排学术演讲,先后在会上演讲 的有戴志骞、胡适、袁同礼、查修、李小缘、刘国 钧、洪有丰等,内容涉及欧美图书馆介绍及分类法、 目录片等。 根据 匕京图书馆协会简章》规定,北京图书馆 协会会员分为甲乙二种:甲种是机关会员,一般以图 书馆为单位;乙种是个人会员,主要是图书馆馆员和 专业史苑 热心图书馆事业的学者。北京的图书馆学者踊跃加入 北京图书馆协会。据1929年北平图书馆协会统计, 全市有46所图书馆,馆员267人,其中协会会员115 人。在46所图书馆中,有31所图书馆有馆员加入图 书馆协会,占图书馆总数的67%;在115名会员中, 有112人来自北平各类型图书馆,占馆员总数的 42%。另有京报及建设通讯社编辑、琉璃厂藻玉堂书 店经理、北平地方官等3位社会热心人士也 参加了协会。北平图书馆协会会员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1929年北平图书馆协会会员人数分布表 ] 图书馆名称 会员人数 图书馆名称 会员人数 国立北海图书馆 34 国立北平图书馆 4 北平特别市图书馆 4 北平第一普通图书馆 4 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图书馆 5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13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图 5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图书 3 书馆 馆 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图 2 国立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 1 书馆 院图书馆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1 国立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图 1 书馆 私立燕京大学图书馆 9 私立北平铁路大学图书馆 2 私立平民大学图书馆 1 私立协和医学院图书馆 2 私立大学图书馆 1 私立中国大学图书馆 l 私立华北协和华文学校图书馆 1 私立汇文神学院图书馆 3 市立北平师范学校图书馆 2 国立北平大学附中图书馆 1 私立育英中学图书馆 2 私立汇文学校图书馆 2 私立平民中学图书馆 1 私立崇实中学校图书馆 1 私立孔德学校图书馆 1 香山慈幼院教育图书馆 2 中国政治学会图书馆 1 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1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l 京报及建设通讯社编辑 l 琉璃厂藻玉堂书店经理 1 北平地方官 1 2.2 中华图书馆协会中的北京会员学者 中华图书馆协会是时期最大的全国性图书馆 专业学术组织。1925年4月25日在上海召开成立大 会,6月2日在北京举行成立仪式,总事务所设在北 京。其宗旨是: “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 业,并谋图书馆之协助”,前期设董事部和执行部。 第一任董事部为梁启超,为袁同礼;执行部 为戴志骞,副为杜定友、何日章。后期设董 事会,为袁同礼,协会设有分类、编目、索引、 出版、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建筑等专门委员会。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机关会 员,以图书馆为单位;第二种是个人会员,一般是图 书馆馆员和热心图书馆事业的学者;第三种是赞助会 员,凡捐助该会经费500元以上者可以成为赞助会 员;第四种是名誉会员,是在学术或事业上(不限图 书馆)有突出成绩的学者。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积极加 入中华图书馆协会,据1935年6月中华图书馆协会 统计,全国共有会员534人,其中北京会员111人, 095 占会员总数的20%。在北京的会员中,有99位来自 北京各类型图书馆(见表3)。② 表3 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北京会员分布表 图书馆名称 会员人数 图书馆名称 会员人数 国立北平图书馆 48 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0 1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1O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 5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图书馆 1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 l 国立北平艺专图书馆 l 私立燕京大学图书馆 l5 私立辅仁大学图书馆 1 私立协和医学院图书馆 2 私立东北大学图书馆 l 私立中山中学图书馆 1 私立育英中学图书馆 1 中华图书馆协会事务所图书馆 2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1 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 2 北平社会科学研究所图书馆 1 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2 中国政治学会图书馆 1 其余的12位北京会员是来自北京社会各界的知 名人士和热心人士(见表4)。 表4 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北京会员中的l2 位社会知名人士和热心人士及曾任职务[ 会员 单位名称 会员 单位名称 胡汝麟 北洋教育次长 周诒春 清华大学校长 李石曾 故宫博物院院长 熊希龄 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 马裕藻 北京大学教授 钱稻孙 清华大学教授 黄文弼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陈文郁 北京工务局(金石学家) 王亮 北洋外交部 陈光蠢 北平研究院国学部 王雨 琉璃厂藻玉堂书店经理 李炳卫 北平民社社长 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聘请了19位中国籍名 誉会员和8位外籍名誉会员。在19位中国籍名誉会 员中,有13位是曾在北京任职的著名学者和社会活 动家,占中国籍名誉会员总数的68%(见表5)。 表5 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中的l3位北京籍 名誉会员分布表[ 名誉会员 单位名称与职务 名誉会员 单位名称与职务 徐世昌 北京大总统 叶恭绰 北洋交通总长 董康 北洋司法总长 蔡元培 北京大学校长(1916—1927) 蒋梦麟 北京大学校长(1930-1945) 胡适 北京大学校长(1945—1948) 陈垣 辅仁大学校长 傅增湘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张元济 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陶湘 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 王树栅 北京清史馆总纂 刘承干 北京清史馆名誉纂修 卢靖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馆长 3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特点分析 3.1 图书馆学者广泛参加专业学术组织的活动 近代中国自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传统的政 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冲击。先进的知识分子面临民族危机,开始了学习引 进西方观念的思想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中国传统的 学术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历史观、道德 观、学术方法取代了旧的历史观、道德观和学术方 096 专业史苑 法。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晚清官吏创办的共读 楼,维新派创立的强学会书藏,清末民初创办的阅书 报所等,打破了封建藏书楼的观念,开放性、启蒙性 的图书馆雏形以一个崭新的形象伫立在书林之中,使 北京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基础。在新图书馆 运动蓬勃来袭的大潮中,北京的图书馆学者对新兴学 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参与到新图书馆及图 书馆学的建设中。1929年北平图书馆协会的调查统计 结果表明,所有类型的图书馆都有馆员参加图书馆专 业组织的活动,北京各类型图书馆馆员有近半数加入 了图书馆专业组织。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统计数 据显示,北京的会员占全国会员总数的20%,体现了 北京的图书馆学者广泛参与图书馆专业组织的积极 性,使北京的图书馆在创新研究方面独树一帜。 3.2接受新式高等教育的学者成为图书馆学术活动的 主导力量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封闭向被迫开放的 重要转型时期,科举制的废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扫清 了制度障碍,对传统教育的摒弃与集成,对西方教育 的接纳与移植,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新鲜空气。辛亥 后,中国的图书馆学者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 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也创立了图 书馆学专科教育,建立了本土培养图书馆学专业人才 的教育机制,接受新式高等教育的图书馆学者成为中 国新图书馆运动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北京集中了众多 海外留学生和本土培养的图书馆学专业学者。1929年 北平图书馆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会员人数排名前三 位的分别是国立北海图书馆、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私立燕京大学图书馆,在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 会员人数中,北京的图书馆学者分布亦同。北海图书 馆的领导者袁同礼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 校,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美回国的职业图书馆学 家,其研究图书馆学术的热情使之凝聚了很强的号召 力。1929年,北海图书馆有馆员37人,加入北平图 书馆协会的会员达34人,该馆92%的人参加了图书 馆学术组织。而同期的北平图书馆有馆员23位,加 入北平图书馆协会的仅有4人,其图书馆主任徐鸿宝 亦为图书馆学者,但其偏重于传统文献的版本、藏书 等研究,在号召馆员参加研究新式图书馆学术活动方 面不如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学者。会员学者人数仅次于 北海图书馆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和燕京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戴志骞及后任洪有丰都是留美图 书馆学家,戴志骞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学校图 书馆学学士、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洪有丰为美国纽 约州立大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学士,而燕京大学图 书馆馆长田洪都毕业于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他 们都是接受过新式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学者,本身就 是图书馆学家,聘请的馆员也多为接受过新式教育的 学者,这些新式馆长、馆员能够带领更多的馆员参加 到图书馆学术活动中来,使各馆学者汇集成研究图书 馆学术问题的先锋群体。 3-3 国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学者人数最多 时期,北京占地利之功,最早建立了国立图 书馆。国立图书馆属于公立图书馆,由国家出资支 持,有主办背景,虽然数量少,但藏书量大,资 金有保障,学者数量所占比重并不小。1929年统计数 据显示,北平图书馆协会有来自各类型图书馆的会员 112人,而国立图书馆仅2所,会员有38人,占会员 总数的34%。大学图书馆主要为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 提供支撑,经费来自大学,大学高层和馆员自身认识 水平较高,容易吸引高层次人才,因此,会员学者次 多的为大学图书馆。1929年北平图书馆协会的统计数 据显示,公私立大学图书馆会员共51人,占会员总 数的44%,国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会员学者占北平 图书馆协会会员总数的78%。1929年北海图书馆和北 平图书馆合并,以原北海图书馆会员为主的国立图书 馆学者队伍更为壮大。193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华 图书馆协会中的北京会员为111人,其中北平图书馆 有48人,占北京会员学者的43%。会员学者次多的 仍为大学图书馆,共有会员37人,占北京会员学者 的33%。国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学者在中华图书馆 协会会员中占北京学者的76%。在北平图书馆协会和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中,国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这 种绝对优势的分布,使国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成为 北京的学术据点,掌握学术研究的话语权。而其他类 型图书馆的学者参与图书馆学术活动有限,相应的研 究也较为薄弱,这使北京公立图书馆系统中除国家图 书馆外的其他图书馆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3.4社会学者踊跃参与和提倡图书馆事业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有深厚的文化 底蕴,聚集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 很多著名学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积极提倡和直接参与到 图书馆组织和活动中,与图书馆专业学者共同谋划中 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29年北平图书馆协会会 员中,除图书馆专业学者外,还有京报及建设通讯社 编辑、琉璃厂藻玉堂书店经理、北平地方官 专业史苑 等3位社会热心人士。在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会 员中,有12位曾在北京任职的社会知名人士和热心 人士,在中华图书馆协会聘请的19位中国籍名誉会 员中,有13位曾在北京任职的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 家,他们有的居高位,有的是大学教授。大总统 徐世昌也被聘请为名誉会员,蔡元培、陈垣、傅增 湘、卢靖等还亲自担任过图书馆馆长。首届中华图书 馆协会董事部、北京松坡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最早 提出要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蔡元培任中华教育 总长,于教育部中增设社会教育司,主管图书馆、博 物馆、美术馆等,使图书馆的建立在制度上有了保 证。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教授在北平图书馆 协会上以《图书馆采访事务之建议》为题演讲,提倡 “良好教师可求而不可得,图书馆则可求而可得,故 青年当埋头于图书馆中”。他赞扬北平的图书馆事业, “北平好图书馆极多,为全国读书最适宜之所在,如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政治学会图 书馆,所藏适用书籍颇为丰富。”_l ]社会学者的官方 色彩使之在社会上有极高的号召力,他们与图书馆专 业学者一起呼吁呐喊,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认同度。 3.5“新”“旧”学者携手组成学术共同体 近代学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思 路。一方面,近代图书馆是完全不同于封建藏书楼的 管理系统,需要重建理念、制度、方法等,这即是新 兴的图书馆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校雠学在近代分 科系统中,逐渐分化为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独 立学科,构成了与近代图书馆学相关联的重要学术门 类。在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学者成为北京学术活动主 导力量的同时,传统文献学者也积极参加图书馆的学 术活动。在北平图书馆协会和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北京 学者中,既有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也有前清翰林,既 研究新书,也研究古籍,“新”“旧”学者同处一个 学术共同体中,共同促进近代图书馆与学术研究的互 动。接受新式高等教育的学者首先接受新观念,研究 近代图书馆的制度建设,为其他学科学术研究提供支 持,同时也注重传统文献的研究。如,袁同礼、洪有 丰都发表过关于古籍目录及藏书家考证的文章。而传 统文献学者在新学术格局的重建中,也找到了新的研 究方向,促进了图书馆藏书、目录、版本等的研究。 在193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中,有 创新力度最强的分类委员会、编目委员会。其领导人 有接受过新教育并在北京任职的学者刘国钧、王文 山、查修、袁同礼、洪有丰等;也有继承传统的“板 097 片调查委员会”,领导人包括卓有成绩的北京学者赵 万里、傅增湘、徐鸿宝、王重民等。时期,随着 中西封闭地理格局的打破,中西文化交流增多, “新”“旧”学者在文化融合的大潮中寻找到了学术 的交汇点,携手组成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图书馆学 术研究的进步。 4结语 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学者顺应社会大潮,汇 集社会各界精英,以群体身份出现在北京的文化舞台 上,投身到倡导新学、启发民智、培育人才、开新风 气的文化运动中,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引领者。他 们引进新观念,开展新服务;采用新技术,探索新方 法;建立图书馆协会,创办图书馆学期刊;改革图书 馆组织,弘扬图书馆的社会教育理念,在图书馆的建 设、管理、教育、研究,乃至与世界图书馆学界交流 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今日图书馆的发展 仍然需要学者型带头人;在发挥专业学者作用同时, 应更多吸纳社会学者参与图书馆学术活动;发挥图 书馆学术组织的作用,提高馆员的学术水平和行业 认同度。 [注释] ①1928年6月,北伐军进占北京,6月21日,国民 决定将北京改为北平,北京图书馆协会也随之改 为北平图书馆协会。 ②1926年,京师图书馆分馆更名为京师第一普通图书 馆,京师通俗图书馆更名为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中 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更名为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1927 年7月京师第一、第二普通图书馆合并为京师第一普 通图书馆,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更名为京师第二普通 图书馆。1928年6月北京改为北平后,设北平特别 市,由国民行政院直辖,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更 名为北平特别市第一普通图书馆,京师第二普通图书 馆更名为北平特别市图书馆。1929年3月北平特 别市第一普通图书馆改为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 北平特别市图书馆改为北平市立中山图书馆。因 此表1、表2中的北平特别市第一普通图书馆在表3 中更名为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清学部.本部章奏: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 馆通行章程折[J].学部官报,1910(113): 15-18. 098 专业史苑 [2]中华教育部.图书馆规程[J].江苏教育行 政月报,1915(10):3—4. [3]通俗图书馆规程[J].江苏教育行政月报,1915 (10):4—5. [4]张树华.时期北京地区私立图书馆述略 [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3):108—111 [5]李涛.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2):lO4—110. [6]王昊.时期的北平大学区风潮[J].百年潮, 2002(2):63--66. [7]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J].教育杂志,1913,4 (10):33 [8]教育部公布大学令[J].教育部编纂处月刊, 1913,1(4):1--4. [9]学校系统改革案[J].新教育,1922,5(4): 146——150. [1O]王艳.1912—1927年北京地区的中学教育研究 [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35—38. [11]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M]. 影印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 [12]北平图书馆协会.北平图书馆指南[J].北平 图书馆协会会刊,1929(2):9—42. [13]北平图书馆协会.北平图书馆协会个人会员录 [J].北平图书馆协会会刊,1929(2):43--48. [14]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录:个 人会员[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5,11 (2):20—22. [15]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录:名誉 会员[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5,11 (2):10. [16]北平协会席上之胡适讲演[J].中华图书馆协会 会报,1930。5(6):18~19. [作者简介】韦庆媛(1963一),女,清华大学图书馆 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史;张坤竹(1976一), 女,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史。 [收稿日期]2016—02—19 [责任编辑]张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