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图艺博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期的和顺图书馆: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

时期的和顺图书馆: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学术论坛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3期 时期的和顺图书馆: 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米 黄体杨 杨 勇 (1.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2.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初创于1924年,并于1928年正式建立的和顺图书馆在年间就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至 今仍被认为是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楷模。她由和顺乡民和华侨自建自管,在经费筹措、馆藏建设及管理与服务等 方面都进行了开创性尝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时至今日,它的内源发展、需求导向、“有为”服务等经验仍对我国农村图书 馆建设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和顺图书馆农村图书馆 民办图书馆 图书馆史 时期 [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识码]A 年间就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不久的几年,便散失无存了。” 美誉的和顺图书馆,无论从诞生时间、发展规模,还 和顺图书馆的初创则可追溯到1924年。 是从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衡量,均堪称我国农村 初年由云南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赴缅甸习商当学徒 图书馆事业的领军者,至今仍被认为是我国农村图 的寸嗣徽(字仲猷)先生于1924年回乡省亲,看到 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楷模。当前,我国及社会各 家乡封建迷信盛行,青年思想消沉,遂与李祖华(字 界对图书馆事业、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日益增多,各 秋农)、李湛春(字清园)等在家乡成立“和顺青年 种形式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支援项目得以实施,但却 会”(和顺青年促进会),共同发起组织了“和顺书报 很难持续发展,通常政息馆亡,农村图书馆仍然是我 社”_4 J,聘请腾冲著名教育家李启慈(字仁杰)先生 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被忽略的领域。于社会动荡、经 担任社长,在和顺十字街租得一问小屋为馆舍,订购 济落后、国民素质相对较低的时期,在祖国西南 图书杂志免费为民众提供阅览服务。1928年,“和 边陲、只有数千人的和顺小镇,何以能够创设一座规 顺书报社”在崇新会 的努力下,正式改组为和顺图 模宏大的图书馆,并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本文试图 书馆,并迁址到和顺土著庙(原咸新社社址)。至 从现有史料中挖掘时期和顺图书馆创设与发展 此,和顺图书馆完成了从初创到正式成立的历史过 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成功的经验,以期对当前我国农 程。 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由于图书馆的馆藏不断增多,原有馆舍不能满 足需要,和顺人开始筹建新馆,于1938年建成主馆 1创立和发展 并投入使用,当时和顺图书馆馆藏资源已达21800 和顺图书馆的萌芽可追溯到1905年张砺(字 盈川)先生等在和顺首倡成立的革新社会的社团组 ①1925年,和顺青年促进会与和顺旅缅青年会合并为和 织——咸新社。该社成立以后,“广购图书以资乡 顺崇新会。该会以联络感情,团结侨胞,建设家乡为宗旨,宣 人之阅览,又于每星期日演讲一次,作新文化之宣 称“崇新会所代表的是一种广泛的启蒙运动,也可以说是小规 模的五四运动”。每年出版一期《和顺崇新会会刊》和一期 传,固吾腾新潮流之第一声也。”l】 当时咸新社所购 《和顺乡》杂志,对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提出改革建议,筹款 图书有“严复译《天演论》、《厚富》,林纾译《茶花女 兴办家乡建设事业,在该会的组织下,1928年改组和顺书报社 遗事》,邹容《军》”等, 2_‘‘可惜的是,那些图籍 为和顺图书馆,1940年创办云南省唯一的侨校腾冲益群中学。 没有给予乡人普遍阅读的机会,又因为管理的不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旅缅和顺联谊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欠发达地区农村图书馆的科学发展研究”(批准号:08BTQO12)的研究成果之一。 .32. 黄体杨 杨勇:时期的和顺图书馆: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 多册 。和顺图书馆的发展,与崇新会的积极筹 措、旅缅侨胞的积极捐赠以及乡人们的共同努力密 切相关,其主要经费则来源于和顺旅缅侨胞的支持。 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侵略军从泰 国、缅甸南进,我们(和顺)旅缅侨胞的大部分财产 在战火中损失,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经费来源也从此 断绝了”。“1942年5月10[j腾冲沦陷”,和顺“图 书馆也只得关门,并发动学生帮助把图书疏散到石 头山的魁阁藏起来”。“1944年6月27 Et,日寇包 围和顺,大肆劫掠之后,欲烧毁和顺乡,幸有远征军 预备第二师骆营长率部解危,和顺乡包括图书馆才 得以幸存”。“在腾冲沦陷两年期间,除被汉奸破坏 了少量图书,通过多方努力大部分藏书都先后收集 和保存下来了”。“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和 顺图书馆也恢复正常秩序。由于经费困难,从此馆 务艰难。”[ ] 2发展经验 2.1 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发展图书馆事业 晚清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学与西学、新学与 旧学激烈交锋的时期,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各方有识 之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寻求救亡图存 之路,已经认识到图书馆具有保存文化遗产、进行社 会教育和辅助学术研究三个: 面的社会作用,已经 确立了普遍设立公共图书馆的思想。l 随着中华民 国建立,“新文化运动”深人民心,民主与科学思想 影响深刻,在全国出现了众多教育民众、启迪民智的 文化教育设施,新型农村图书馆也应运而生。尽管 如今我们无法准确考证和顺人创设图书馆的思想起 于何时、受何人影响,但据现存史料,当时和顺人已 经认识到读书看报能够开启民智、净化社会风气,图 书馆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当时的“和顺图书馆章 程”已明确指出其办馆宗旨为“辅助教育、增进地方 文化” 。 和顺人能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与初期社 会思潮异常活跃以及和顺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生 产生活方式分不开。和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为云 南省腾冲县(古称腾越厅)下辖的一个乡镇。腾冲 居民以明代戍边而来的中原人后裔为主,中原文化 保存较好。清光绪年间曾任腾越厅同知的浙江人陈 宗海曾评价腾冲“此地极边陲,何期士气民风,不亚 中原人物”,和顺至今完好保留着极具中原文化特 征的宗祠。明清以来,腾冲的举人、进士不断, 外出做官者亦不少,清末民初,有更多人到大理、昆 明、北平(京)、、上海、陕西等地求学、经商、从 政,国内的时事信息、新文化、新思潮都能及时传入。 同时,腾冲与缅甸接壤,明代以来就不断有腾冲人到 缅甸从事经济贸易,其中以和顺人为最,侨居国外 (缅甸)者也较多,元老李根源(字印泉)先生评 价和顺“十人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十九 世纪中后期,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腾冲由此受到西 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切身感受到殖民者入侵带来的 灾难,改革陋俗、救亡图存的意识尤其强烈。旅外归 来者急于改革家乡的旧思想、旧风俗,并希望通过办 教育、购新书、设图书馆等方式实现开启民智、发展 当地文化的目的,如1903年留日归来的寸辅清(又 馥清,字佐廷)先生,就有回乡参与组织和顺咸新 社,担任腾越高等小学校长,并创设永昌师范,创办 腾越中学(现腾冲县第一中学)等举措[9],力图以读 书教育为先,启迪民众。正是和顺这种特殊的社会 文化环境,才使和顺图书馆得以诞生,并得到当地居 民和旅外华侨的不断支持,和顺图书馆也才得以创 造辉煌。 2.2唤起民间力量共鸣,支持图书馆发展 民间自办是和顺图书馆的最主要特点,其最为 直接的经验就是动员和组织民间力量的支持以获得 发展。民办图书馆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资金匮乏 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但和顺图书馆依赖当地民众 和华侨的努力,组织者近乎奉献地管理,和顺崇新会 的全力支持,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从和顺书 报社到和顺图书馆,直到1937年的新馆舍建设及至 滇西抗战,尽管经费筹措困难重重,长期处于紧张状 态,但在和顺旅缅华侨、当地民众及地方的支持 下,其可支配经费仍时有补充,从而造就了其时 期的不朽辉煌。 2.2.1 民间组织(和顺崇新会)鼎力支持 “和顺崇新会是和顺书报社与和顺图书馆的缔 造者和哺育者” l 。和顺书报社成立初期,“经济 方面,不名一文”,唯一的财产是挂牌成立后才从全 乡募得的200余元。1925年,和顺崇新社成立后, 乡贤和华侨开始在缅甸有组织有计划地募捐图书馆 经费。1926年始,书报社设立驻缅经理处(后改名 为国外经理处),主要负责募捐工作,使得整个书报 社时期经费相对充裕,为书报社提升服务水平,扩大 服务范围以及顺利改组图书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和顺书报社改组为和顺图书馆,“改组 伊始,馆屋原为咸新社旧址,须加修葺,故本馆支出 日渐增加,至十九年十一月(1930年),……本馆基 金即缩减至1100余盾(盾:缅甸货币单位)”,基金降 幅较大,直至1935年全部用完。“彼时缅甸商场,已 ・33・ 总第143期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6月 受世界不景气的影响,各同乡在缅营业,渐感困难,以 前认捐日报刊物的,多停止捐赠,而须由本馆自费定 购,本馆书报费的支出当然‘与日俱增…,经费日渐 紧张。“自廿五年(1936年)以后,只靠崇新会津 贴费及零星捐款,及经理处代人购办图书稍得回佣的 收入,以至于今(1939年)” “ (表1)。 表1 1925至1935年和顺崇新会为图书馆(含书报社)募捐及补贴情况 时间 募捐及补贴金额 1925 李镜天前往夷山腊戍埠举行募捐,得170余盾。 1925.5 1925 1926.1l 1933 和顺旅缅青年会会员寸以庄、贾铸生自费出发全缅甸募捐,得800余盾。 和顺旅缅青年会会员寸以庄、贾铸生及驻缅同志,募捐“四部丛刊”书费 ,得300余盾。 和顺崇新会一周年大会在缅甸果领召开,寸嗣徽在大会上募捐,得179盾。 和顺崇新会津贴150盾。 1930—1932 和顺崇新会每年津贴100盾。 1934—1935 和顺崇新会每年250盾。 注: 其后“四部丛刊”由寸海亭(字如东)先生全部捐赠购买,所得捐款用于购买其他书籍。数据来源:据《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相关文 章、数据整理而来。 1937年,和顺图书馆开始筹建新馆舍,新建馆舍 共花费滇币2.2万余元,和顺崇新会会员通过募捐、 学世界》;报纸有《天文台》、《救亡日报》、《新华 报》、《申报》、《大公报()》、《日报(昆 明)》、《日报(南京)》、《云南日报》、《正义报》、 《大公报(上海)》,在缅甸出版的华文报纸《觉民日 《仰光日报》以及地方报纸《腾越日报》 。 表2 1937年至1938年崇新会筹集新馆舍建设经费情况 报》、报刊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长期订购,一是认捐,将 经费来源 金额(滇币) 图书馆欲订购的报刊杂志向社会公开募捐,由乡贤 第一期奖券赢余 2411.78 或华侨(主要是缅甸华侨)自动认捐(出资订购),这 崇新会内部拨来 395.61 在缅捐款 在缅甸收入 捐款利息收入 在缅奖券赢余 驻缅经理处挪来 发行奖券以及挪用会费等途径,共筹集资金1.7万余 元,为新馆舍建设筹集到了75%的经费(表2)。 Rs.3784/,4 合计Rs. Rs.50 Rs.7O1/8 Rs.89/,4 在书报社成立初期最为普遍,当时“各种日报和定 期刊物,大半在崇新会‘年会’时,由赴会会员自动 崇新会外部津贴 Rs.1344/15 5972/15, 折合滇币 12582. 85 兀。 认捐,或一人担任数份,或数人担任一份,各量其力 的各尽其责,和‘无间始终’的继续下去”,1930年 第二期奖券赢余 1654.50 后,由于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在缅华侨“以 前认捐日报刊物的,多停止捐赠”l141。二是订购,由 图书馆从日常经费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以订购那些 无人认捐或停止认捐,又确系需要连续订阅的报刊 杂志。 合计 17044.74 数据来源:据《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刊载的“建筑馆屋决算表” 整理而来。 2.2.2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和顺图书馆依靠和顺崇新会的组织和经营,同 时也得到了广大当地民众和各地华侨的认可与支 持,他们为和顺图书馆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其二,捐赠图书及购书经费。在图书的选择和 订购方面,图书馆一方面通过“各书局书店的图书 目录”及“报章什志上所登载的图书广告”选择欲购 买的图书,另一方面也由读者介绍一部分购买书目。 选择好的图书也是通过两种途径订购,其中有一小 部分是从图书馆的日常“经常费中划一部分订购”, 其一,捐赠报刊杂志。时期,和顺图书馆 “日报定选择十种,什志廿种,书刊五种。日报以国 内外各个区域的分别选择有名的一二种,以期消息 “大部是将选好的图书向人募捐订购,有时又是将 捐得的款项提出一部分订购”_1 ,所以,事实上和顺 图书馆的图书“大部分是募捐得来”。当然,还有一 种途径,即和顺居民或华侨主动捐赠图书,如张子耕 先生就捐赠了百衲本廿四史、古逸丛书等。自1930 年后图书馆“经费方面,虽无‘的款’,但是各同乡 (主要是在缅华侨)大宗图书的捐赠,则日益增 加”¨ ,表3列出了1925年至1938年间部分捐赠 者及其捐赠图书或图书经费的情况。 普遍,什志则各种学术的都选择一点,书刊是多注意 于时事方面的”,“除了刊物自动停版外,就是把它 作为连续的订阅。”_l 从如今尚存的馆藏资源(由 于和顺图书馆经历了日军侵华和“”两次浩劫, 现存资源已非全部)看,当初该馆订阅的杂志主要 有《学生杂志》、《教育杂志》、《东方杂志》、《小说月 报》、《文学月报》、《青年界》、《国闻周报》、《时事月 报》、《申报月刊》、《科学的中国》、《新中华》和《科 ・34・ 黄体杨 杨勇:时斯的和顺图书馆: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 表3 1925年至1938年部分捐赠者及其捐赠图书或图书经费情况 捐赠者 捐赠图书或图书费 捐赠者 捐赠图书或图书费 寸海亭 一套“四部丛刊”的全部图书费 李子畅 集珍丛刊一部 张子耕 百衲本廿四史,古逸丛书 寸少元 云南通志全部 李光新 图书数百册,值数百元 李朝卿 佛藏经全部 钏尽安 自然科学小丛书全部 钏铸山 九通全书 张治才、张溶才 万有文库,值滇币1200元 尹彦卿 图书费400元 李生庄(时任馆长) 开明本廿五史及补遗全部 赵毓金 图书费400元 段翊卿 现代新书数十册,值滇币百元以上 张泽生 图书费国币300元 张槐三(时任腾冲) 汉魏丛书及佩文韵府各一部 张琼楼 图书费缅币300盾 寸仲猷在缅募捐 丛书集成、小学生文库等购置经费580盾 钏文瑞 图书费200元 寸秀芳女士 图书费250元 寸子群 经费100盾 寸泽生夫人 经费250元 张德善 经费100元 尹玉山(皎脉) 图书费200盾 李子谦 图书费50盾 数据来源:据《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的相关文章、数据整理而来。 其三,捐赠运行经费及设备。1932年,图书馆 伟大的奉献精神,发展为开放、免费的和顺图书馆, 改装咸新社旧址为馆屋时,“建造书架,所费不资, 而且注重青少年的培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参考咨 亦皆由各同乡同志捐赠,本馆并未支出分文。如寸 询服务。 于天同志、寸纯贞先生捐赠玻璃各数驮,李受天、刘 和顺书报社创建初期,由于经费紧张,“都由当 有位同志捐赠书架各二架,寸品才、寸玉佩、寸尊岑、 时热心赞助的各同志李清园、李镜天、李润珍、李舜 钏静之、贾仲能、李镜澄、尹子道、刘镇廷、许泽生、寸 初、寸杰生、李生园、段镜秋、李镜泉、刘悃含……等, 怀云、钏睿生、李协之、寸仲猷诸同志各捐赠一架,李 轮值负责,每二人共同义务经理一星期,并举李仁杰 槐三同志、贾成之先生各捐赠半架。谢阑芳、尹清 君为社长,当时社务多得李君指导”_】 。早期规模 英、寸时经、张毓阑同志合捐一架,及尹大典同志捐 较小,文献不多的时候,图书的分类、编目、排架的专 赠无线电收音机一架。”ll 乡公所补贴四百元。赵 业性尚未凸显出来,改组图书馆以后,这些问题开始 愚斋先生于1930年开始,为;阳顺图书馆捐赠50元 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他们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形成 的运行经费,为期10年;缅京的尹玉山先生曾捐赠 了一套紧跟图书馆学先进理论与方法,又与和顺图 建筑费300元;1937年,和』咂i 图书馆开始筹建新馆 书馆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业务与服务工作方法。 舍,除了和顺崇新会筹措获得的经费外,还有地方政 西方现代图书馆学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而 府、学校和当地民众也给予了经费方面的支持(表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则萌芽于20世纪初E191。始于 4),为新馆舍建设筹措了约25%的经费。 1917年的“新图书馆运动”以“普及图书馆服务大 表4 1937年至1938年筹建新馆中 众、服务平民为宗旨”,是中国图书馆百年史上的第 除崇新会筹集外的经费来源情况 一次思想启蒙 ,这一运动的高潮期“大致从1924 经费来源 金额(滇币) 年到1936年”,其成就包括“从‘以藏为主’转变为 乡公所津贴地价 2O0o.00 ‘藏用结合’的‘自动、社会化、平民化’的理念”,突 乡公所津贴染刷费 400.oo 破分类和排架等技术上的关键点等 ,其“最大功 平民学校存款拨用 1492.80 绩就是推动了各地图书馆事业的迅猛发展”Ez21。从 农林处存款拨来 ’ 211.85 各种收入及捐款 964.24 时间上看,和顺图书馆的诞生与辉煌时期大致与 什款收人 594.52 “新图书馆运动”的高潮期一致,不过,我们从现有 收入合计 5663.41 史料中没有找到和顺图书馆的创设是否受到“新图 数据来源:据《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刊载的“建筑馆屋决算表” 书馆运动”的影响的相关资料。但是,和顺图书馆 整理而来。 的业务与服务受到“新图书馆运动”的影响是无疑 2.3 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开展服务 的。和顺图书馆创始人之一李祖华先生在刊于《和 和顺图书馆最初由和顺华侨及乡贤创办和管 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的“本馆概略”一文中指 理,他们凭着对发扬地方教育与文化、满足当地青年 出,因图书增多,将书报社扩充为图书馆,原有的知 求知欲的执着,建起了供人阅书看报的书报社,并以 识无法满足图书馆的组织、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 ・35・ 总第143期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6月 求,“无已,笔者(指李祖华)才把国内各图书馆学家 关于图书馆学的著作,搜集起来,在业余之暇,加以 研究。十八年(1929),笔者回国,二十年(1931),得 各热心同志的协助,依据着图书馆学,参酌了当时的 需要和经济能力,把各方面(包括组织、馆屋、编目、 借阅、装订、参考科、增设分馆等)都整理了一 下” ,可见,至迟到1929年,和顺图书馆的业务与 服务就已经得到当时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了。 2.3.1 以最新的图书馆学理论指导业务工作 相比之下,王云五先生及其图书馆学理论对和 顺图书馆的影响更大。根据刊载于《和顺图书馆十 周年纪念刊》的“本馆概况”一文,当时和顺图书馆 对图书的选择、订购、收受(登到)、分类、登记、排 列、编目、典藏、阅览等都形成了相对完善、成熟和先 进的业务流程。在分类方面,和顺图书馆“考国内 外的图书馆的分类法的采用,要以杜威十类分类法 为最通行,但是这个分类法拿到中国来,中间尚有好 些不能包括中国的特有学术,后经王云五氏改编为 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后,已经是一种最适宜于中国 图书馆的分类法了。所以本馆的图书分类就采用王 云五氏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排列法是照分 类法的标记的数字的次序来排列,由左而右排起,数 字小的在前,数字大的在后,这个排列法非常适用, 能有伸缩的余地。”l24 在编目方面,和顺图书馆同时 采用书本式目录和卡片式目录,并根据“中外图书 统一分类法”的原则,使用类别卡、著者卡、书名卡 和译者卡四种卡片目录,使用王云五先生首创的 “四角号码检字法”。另外,《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 念刊》刊有王云五先生的题词“和顺图书馆——文 化源泉”,这可能与和顺图书馆与上海商务印书馆 有较为频繁的业务往来,并且购买了商务印书馆的 大部头著作《,四部丛刊》《万有文库》等有关。 2.3.2践行平等、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精神 和顺书报社自创始之初,就免费向公众提供阅 览服务,“本馆图书什志,不分性别,不分畛域,凡是 来阅览的一概欢迎。来馆阅览时也不用人门券,只 是进馆时到签名处签一个名字就可以了” 2 。除馆 内阅览外,图书外借手续也不复杂,而且是免费的, “手续是:借图书出馆外阅读的人,要先向馆里领取一 张请求书,得担保人在该书上签名以后,便可以去换 领借书证,而得享随时借出馆外阅读的权利。不过在 借取时,要缴验借书证券一次。同时,借阅者要确切 担负了图书的保护责任。这末一来,阅读的人,已不 被时间空间的,就是被深锁在家庭里的女性,也 有阅读的机会了。……流通区域,也由本乡而达县 城,而达邻近乡村,一步步地展开了去。”E261和顺图书 .36. 馆不仅欢迎远近的乡人前来借阅图书,还先后在和顺 的蕉溪(1933年成立)、尹家坡(1937年成立)、大石巷 (1936年成立)各设了一家分馆,在天宝乡(今腾冲县 明光镇,1935年成立)设立了一家分馆。_2 和顺图书 馆的这些服务工作,正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图书 馆运动”所追求的“免费、公共、公开”和倡导的“自 动、社会化、平民化”等理念的具体体现。而且与如今 我国学术界讨论的“图书馆精神”的基本内容“人人 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人人享有自由利用图书 馆的权利,免费服务是平等利用和自由利用图书馆的 基本保障” 也有较高的契合度。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和顺图书馆人在当时就已 经认识到了“书是为了用的”的图书馆服务思想,认 为“借出的图书,自然有一小部份不能依照出借章 程尽充分保护责任的,但,我们觉得,那损失了的少 数图书,在普及文化上,它已得了相当的代价,馆方 也有了相当的收获了,这些微的损失,是我们应该承 受的!” 2.3.3开展卓有成效的参考咨询服务 自1928年和顺书报社改组图书馆以后,和顺图 书馆就专设了参考科,李祖华先生在“本馆概略”一 文中指出了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一 个图书馆都出借图书,而每一个图书馆,都应该帮助 人们去解决他们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因为图书馆 是推进社会教育文化的中心机关,所以参考书籍的 应该重视而尽量的购备固不必说,就是人们要知的 事物,图书馆都应该尽量的帮他们去解决。这在国 内外有名的图书馆,常供给新闻记者和著作家以所 需的材料上,足以证明每一个图书馆对于这项工作 是应该重视的。” 和顺图书馆还结合馆里的实际 情况,为青年学生开展参考咨询服务,“以一切都很 简陋的和顺图书馆,要供给一般人所需的材料,固然 是不可能的,但对青年学生求知上的困难,是能力相 当许可的,而且也是责无旁贷的——如果图书馆重 视地方文化教育的话”。“廿二,本馆在男女两 公校,各设置了一个参考箱,让学生们把不明了的问 题,提出来投到箱里去,馆里由参考科各同志分别答 复他们或她们。” 2.3.4重视儿童阅览服务 和顺图书馆“为将来的小主人翁的教育计,故 对于儿童读物特别大量的购置”,并且在“图书馆的 左厢特设一儿童阅览室”,“将儿童图书什志庋藏在 里面”,考虑到“中外图书馆统一分类法”“内容非常 复杂,儿童不易了解,且以儿童图书的种类的简单, 也无须乎用这个分类法”,所以和顺图书馆“以商务 印书馆的小学生文库的分类法为一个蓝本”,自创 黄体杨 杨勇:时期的和顺图书馆: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 了一种分类方法,以便管理和IJL童阅览,“图书排列 3.1 发展农村图书馆宜“内源为主,外力相助” 法,是先论注音字母的次序又论数字的大小来排列, 小的排在前,大的排在后”,目录也同时使用卡片目 录和书本目录两种。 时期和顺图书馆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 要原因在于发展图书馆的目的和目标与当地当时的 文化诉求相一致,并得到了乡人和华侨的鼎力奉献。 从书报社的诞生到图书馆的发展壮大,都由和顺人 自己筹措、建设和发展,其发展过程没有受到直接的 外力推动(如行政命令)。如果说和顺图书馆产生 于初期是受到了外来思想的推动,那也是因为 和顺人在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后,充分认识到了阅 2.3.5根据实际开展专题信息服务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众对时事信息的需求极 为迫切,和顺图书馆多方努力,及时在乡里传播最 新、最有用的信息,为在腾冲宣传抗战,以及在日军 侵占腾冲期间继续宣传抗战、传播抗战消息等方面 发挥了巨大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和顺图书馆 特商得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 署的同意,由那里带 给‘官电’一份,让图书馆以一寸见方的行书照录出 来,张布在和顺十字街上”。“1934年,归国华侨尹 大典先生赠送和顺图书馆无线电收音机一台,在馆 内播音,公开欢迎乡人往听”,“当年秋天,馆方为普 及消息,乃决定刊印(收音机收录)所得新闻”,由于 “那时广播电台播来的消息尚少,不便每天都印行, 只好积集三天所得出刊一期,就给它个名称叫《和 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七七’事变后,日寇 大举侵略中国”,“馆方为满足民众愿望,服务地方, 宣传全民抗战之旨”,将“所得新闻,彻夜赶印,日出 一张至二三张不等,把三日刊改为日刊,称之为《和 顺图书馆无线电刊》”。“腾冲光复后,抗日战争尚 未结束,和顺图书馆的‘无线电刊’,开始只以壁报 的形式出现”,“半年后,才又在和顺图书馆正式复 刊,并于1945年7月更名为《’每日要讯》”。 这是 和顺图书馆开展的抗战专题信息服务,它为在腾冲 普及抗日战争消息发挥了巨大作用。 此外,和顺图书馆还利用其便利条件,尽力为乡 民提供各种服务,如代理和顺I由B件收发就是其中之 一。“各种邮件由腾冲邮局送到本馆(和顺图书馆) 后”,“放在信架上任随收件人自来领取”[34 3。这项 代理工作对图书馆而言仅仅是为乡民提供一小点便 利,但其对吸引读者来馆利用文献是有较大益处的, 也有益于提升乡民对图书馆的认同感。 3启示 和顺图书馆的诞生和发展与时期国内主流 社会思潮以及和顺特殊的人文、经济、文化等环境息 息相关,其发展思路更是与侨乡的特殊环境密切相 关。回首审视这段历史,我们仍然为和顺乡贤及华 侨的创新与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支持家乡、支持农 村发展的精神与行动,如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尤其是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分析、讨论、借鉴时 期和顺图书馆发展的成功经验显得极有意义。 书看报、发展图书馆的重要价值,才自发地创办、发 展图书馆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内源发展道路。在发 源上,它从和顺人内部产生;在发展上,它由当地民 众主持;在目的上,它为当地人民服务。其优势在于 创设图书馆的动力来自和顺人内部,以民众的文化 与阅读需求为前提,由和顺人自已管理和使用。这 一模式为后来的募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当地 民众热爱图书馆、乐于利用图书馆奠定了良好的群 众基础,这对和顺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甚 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过多次整体推进 式的农村图书馆建设高潮,并对农村图书馆的发展 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农村图书馆的 建设发展模式大多不能持久,“究其原因,就是这种 方式是由‘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一种外生的 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发展思路,它“不能因地 制宜、从实际出发,极易导致形象工程、架子工程甚 至滋生。二者在方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一 是‘种文化’,一是‘送文化’。‘种文化’者,必善自 为谋;‘送文化’者,多会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 之。”_3 因此,当前我国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宜走内源 发展道路,首先需要摒弃整体推进式的发展思 路,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由农村居民决定, 并担任主导者角色。即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 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推动、引导和帮助、支 持作用,让农村居民自己确定图书馆整体目标与计 划、馆舍馆址、文献资源的内容与形式、服务内容与 方式以及管理员的人选等,让他们主持及参与农村 图书馆发展的全过程,让他们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 及社会特点,探索适合当地的农村图书馆发展道路, 并通过这种探索过程去认识、理解农村图书馆的价 值,提升其能力与素养。 在我国现有的机制下,农村图书馆事业走 内源发展的道路,还需要一定的外力推动。首先,政 府主管部门及各级公共图书馆、各类学校应当担负 起公共图书馆的宣传者和启蒙者、信息素养教育者 的角色,使农村居民认识到图书馆及信息的价值与效 ・37・ 总第143期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6月 用,让他们产生建设和发展图书馆的愿望和行动;其 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担任好图书馆业务辅导者的 角色,及时辅导农村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引进、介绍农 村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培养农村图书馆工作人 员;其三,要对农村图书馆给予、经费、资源、 管理等方面的辅助和支持,制定以鼓励、支持社 会力量支援农村图书馆建设,根据实际需要给予一定 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就曾在馆址 确定、建设经费等方面得到过的资助。 3.2社会力量援助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 科学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相对匮 乏,农村居民“借书难、买书难、看书难”的现象依然 存在。为此,先后实施了“送书下乡”、“万 村书库”、“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 屋”工程等项目,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各种社会 力量也通过各种援助项目、捐赠、“结对子”等形式 支持农村图书馆的发展,但农村图书馆的发展状况 并不令人满意。与时期和顺图书馆的发展经验 相比较,当前一些社会力量对农村图书馆的援助有 着明显的不同。 时期和顺华侨和乡民的捐赠主要有四种形 式,一是直接捐赠图书馆经费;二是直接捐赠图书馆 急需的各种设施;三是捐赠图书馆公开募集的图书、 报纸、期刊等;四是捐赠自己珍藏或者购买的相关书 籍。无论何种形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捐赠 者是根据图书馆和用户的实际需求捐赠,视捐赠为 对乡民的一种“贡献”和“责任”。 但是,如今很多捐赠并非如此,一些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是根据本单位可以给予什么来捐赠,更 有甚者,将本单位无法利用或者无用的零散资料 “施舍”给某个农村,美其名日“捐赠”,甚至有将支 持农村图书馆建设作为牟利、谋名、谋政绩的工具。 我们在云南走访了部分农村科技图书室、科普文化 室、农家书屋等,他们曾经得到过各级科协、政协、残 联等部门的赠书(农家书屋则由新闻出版系统一次 性配送),赠送形式是这些部门下乡走访时带给农 村一些过期、且不连续的期刊、报纸,如《求是》《保 健与生活》《健康指南》《云南科技报》《老年文摘》 《家庭医生报》《人民日报》《云南日报》《保山日报》 《云南政报》《半月谈》《农民文摘》等,也就是说,农 村得到的是过时且不连续的期刊、报纸。图书方面 稍好一些,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读物较多,但是也 不乏诸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与应用》《中国工业 改革与效率》《涉外饭店管理与服务》等与农村居民 生产、生活关系不大的图书,多数图书都较为陈旧。 ・38. 这种现象在国内其他地区同样非常普遍。 如果有关捐赠单位能够将捐赠视为一种“责 任”,切实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根据居民的需 求购置和捐赠图书,而非视其为“施舍”、“做秀”的 话,那么,时期和顺华侨通过认捐报刊杂志、图 书,捐赠整套丛书,捐赠图书馆相关设备等方式支持 和顺图书馆,则是支持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解决农 村居民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的极好方式。 3.3“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利发展 在我国,县级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的图书馆 (室)主要由当地的财政拨款建设,其发展很不 乐观。2008年3月,全国、国家图书馆馆 长詹福瑞称,“到2006年底,全国有700个县图书馆 没一分钱购书经费”_3 ,图书馆员守着几年甚至十 几年都未曾更新的图书资源,在服务上可谓无所作 为。县、乡镇图书馆(室)况且如此,民间自筹自管 的农村图书馆(室)由于其经费来源的不固定性,更 是举步维艰。有相对固定经费来源的图书馆,管理 和服务较为科学,其发展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多数 图书馆主要依靠个人力量,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和 管理人员,基本服务无力开展,生存受到威胁。除此 之外,农村图书馆(室)管理和服务的不到位,也同 样影响了其发展。近些年来,国家支持的各项文化 工程在增加农村图书馆的资源方面有所改进,但管 理和服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由新闻出版 署组织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虽然可以实现“村村 有书屋”的目标,但整齐划一的农家书屋建设模式 缺乏持续的投入,再加上兼职管理等因素,基本上没 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上海市郊松江区新源村 和黄桥村的农家书屋,“玻璃书橱中崭新的书刊从 2007年下半年初建至今(2009年),大多未曾有人 翻动过。借阅登记本上的读者是固定的三五人,全 年流通量仅为100册上下” 。天津市塘沽区少儿 图书馆袁世香撰文指出农家书屋建设中的普遍状 况:“成了一种‘样子’摆设,有的书屋当初虽购买了 大批新书,但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很好的加以管理和 利用,上面来人检查时热热闹闹,过后就冷冷清清 ……。藏书量少,有的还‘滥竽充数’,是一些与现 实需要脱节的‘过时品’,且很多都已破损,影响读 者阅读。” 笔者2009年8月和2013年1月在云 南省保山市的调查也见到了类似情况。如果图书馆 (包括农家书屋)被当作“摆设”或者仅仅为应付上 级检查,可以预想其服务的水平与层次,更妄谈有所 创新与发展的“有为”服务了。 图书馆的“无为”直接导致其“无位”。一方面 由于其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不作为,在农村居民中影 黄体杨 杨勇:时期的和顺图书馆:发展历程、经验与启示 响不大,因而得不到农村居民的支持,也不会有相应 馆六十周年纪念刊.昆明:云南省科技彩印厂计算机排录印 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其对农村社会的贡献甚微,被 制,1991:33—36 部门遗忘在中长远规划、财政预算之外的可能 [7]程焕文著.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2004:330 性加大,使得图书馆更加“无为”和“无位”,进而影 [8] 本馆章程[C]//云南腾冲和顺乡和顺图书馆编辑委员会编印. 响到农村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和顺图书馆的经验 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仰光:明明印务有限公司,中华民 告诉我们:农村图书馆要想得到持续不断的经费与投 国廿八年六月(1939.6):106 入,必须得到社会各界和普通大众的认可。和顺图书 [11][14][16][17][18][34]仲猷.本馆经济史略[c]//云南腾 馆从最初仅供阅览的“书报: ”发展成为集阅览、外 冲和顺乡和顺图书馆编辑委员会编印.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 刊.仰光:明明印务有限公司,中华廿八年六月(1939.6): 借、儿童阅览、参考咨询、专题信息服务等业务为一体 l2—18 的和顺文化信息交流中心,正是由于管理者不断地创 [12][15][24][25][32]本馆.本馆概况[c]//云南腾冲和顺乡 新有为,从而得到华侨和民众的认可,并不断捐赠图 和顺图书馆编辑委员会编印.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仰光: 书、经费,使其发展成了享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 明明印务有限公司,中华廿八年六月(1939.6):18—30 第一”的美誉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不断创新、扩大 [13] 赵秀发.和顺图书馆藏书简介[c]//和顺图书馆成立六十周年 纪念筹备委员会,腾冲县文化局编.和顺图书馆六十周年纪念 业务的同时,得到乡贤和华侨更进一步的认可,其文 刊.昆明:云南省科技彩印厂计算机排录印制,1991:37—47 化信息交流中心的地位才得以巩固和发展。 [19]范并思等编著.2O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 和顺图书馆在时期的建设和发展经验给了 法测评的理论史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 我们许多启示,也提出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O] 韩继章.中国图书馆百年史中的三次思想启蒙[J].图书馆, 在我国,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发展问题始终是受到关 2006(1):3—10 [21]吴稼年.论“新图书馆运动”的高潮期[J].图书馆,2007(2): 注的问题,然而也始终是专家学者们浅尝辄止的领 6—9,16 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从另一个角度引发更多研究 [22] 郑帮军.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关系之考察—— 者的思考,以促进我国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以张元济、王云五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7 (28] 程焕文,周旭毓.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J]. 参考: 献 图书馆,2005(2):3—9 [1][1O]杨发熹.咸新社与崇新会[M]//杨发恩主编.和顺:乡土 [33]杨发熹.和顺的抗日新闻刊物[M]//杨发恩主编.和顺:乡土 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268—279 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169—177 [35]王子舟,吴汉华.民间私人图书馆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图 [2][4][9] 尹文和著.云南和顺侨乡史概述[M].昆明:云南美术 书馆学报,2010(5):4—13 出版社,2003:146—282 [36]詹福瑞代表称:到2O06年底,全国有700个县图书馆没一分钱购 [3][23][26][27][29][3O][31]秋农.本馆概略[c]//云南腾 书经费[EB/OL].新浪网,[2008—03—08][2013—06—08].ht— 冲和顺乡和顺图书馆编辑委员会编印.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 tp://news.sina.tom.en/c/2008—03—08/032213538466s.shtml 刊.仰光:明明印务有限公司,中华廿八年六月(1939.6): (37][38] 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 30 G—N [5] 图书分类统计表(截至廿八年二月一日止)[c]//云南腾冲和 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 2010(4):13—20,65 顺乡和顺图书馆编辑委员会编印.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 仰光:明明印务有限公司,中华廿八年六月(1939.6):133 (作者简介] 黄体杨,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云南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 [6] 刘玉璞口述、寸茂鸿整理.衰荣与共,沧桑同历[c]//和顺图书 导师。 馆成立六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腾冲县文化局编.和顺图书 The Development of Heshun Library in the Republic of Clifna:History,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Huang Tiyang Yang Yong [Abstract]Heshun Library was the most famous rural library in China which was newly established in 1924 and established formally in 1928.Up to now。it is still a classics of rural library in China.It was estbalished and managed by the townspeople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of Heshun;they had attempted on raising funds,developing collections。managing and servicing。and gained great succes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It has important applicable value for current rural libr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Heshun library;Rural library;Private library;Librayr history;The republic of China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yib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10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