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好习惯在于滋养,爱也一样。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习惯是阶段性的,并不一定会长久。

这是2015起听到的年度最具震撼意义的说法之一。

昨天听了周梵老师的关于“如何过一个让父母省心,孩子开心的假期”的课程。这是一个对我本身来说意义不大的课程。因为我未婚,没有孩子,又是独生女,也没有兄弟姐妹,谈不上非要学习如何和小孩子相处的课程。重要的是我认为自己一直以来做的很好。

不过宇宙的能量就是那么神奇,有些事你用心琢磨了就一定会有相对频率的能量扑面而来。前些天写了个文章叫做“孩子是无辜的”。基本上介于对自己的自责和对小妹的愧疚写的检讨书,没想到几天后又迎来了这个课程。

在周梵老师所有的理论和实践性建议中,大多数都是我一直在做的,但是这堂课对我的意义却不在于如何与孩子相处,而是如何与像孩子一样的自己相处。它就像一双手把我从自恃高傲的火坑里拽了出来。

沉浸感的能力

就是体验幸福的能力

这是整堂课最重要的理念。

沉浸感顾名思义就是无杂念的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感觉中,不管当下的实际情况看起来多么荒唐。可能你的孩子像你吐了一口牛奶,可能你的孩子拿着画笔满墙去开展自己的艺术,也可能你正在屁颠屁颠跟着自己的孩子跑学习班,也可能你正在因为作业和你的孩子怄气等等很多很多让家长觉得的与其说是“陪伴”更多是“伺候”意义的状态时,如果你无法将愉悦的享受带入当下的感觉中,那么你就惨了。

沉浸感不足时的大脑反射:

看中后果,过度焦虑,持有功利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仅影响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一个单纯的娃娃就被大人的焦虑污垢了,随之可能会产生恐惧。再然后引发更多的焦虑,恐惧等等一系列的恶性因素。

我带小妹第一次旅行是在2013年。所有的人都说我抽风了。一个连照看自己都堪忧的未婚女病人,怎么敢一个人带着9岁的孩子去旅行?说明一下,小妹是表妹。一个正常的妈妈可能也会考虑很多很多因素才敢出门吧。可是我没觉得那么严重啊,带孩子一直是我的强项,倒不是说我有多么强悍多么贴心,只是我喜欢和小孩儿一起,那种和小孩儿做朋友,完全享受嘻嘻哈哈的时光多美妙啊,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呢?直到现在我也不后悔一个人带着她出门,只是从那时候我才发现,我喜欢小孩儿也不是完全的爱,我看到了自己自私的一面。

老师说:切忌掉进角色里,要学会享受。

直到带她出远门时我才知道,偶然间我已经把自己禁锢在了一个指挥者的角色框架里。从一开始我就烦躁了,我要时刻盯着她的行动,要保证安全,保证让她按照自己设定的计划去准确无误的执行。一面希望愉快的玩耍,一面又不想她给我惹麻烦。毕竟我们的旅行地离老家很远,并不是说回家就能回家的。当我陷入角色框架里的时候,我已经不会享受了,可能也会哈哈大笑,但是精神上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于自己是紧张疲惫,于小妹那就是恐惧胆怯。

一路上免不了各种各样的责难,责难过后悔过,悔过后又责难,直到第9天的时候小妹在和她妈妈视频的时候哇哇哇的哭了,一直哭了2个多小时。然后我的角色框架就彻底瓦解了。我究竟对她做了什么?从那以后我便一直在自责中无法自拔,我们的相处依旧很快乐,但是我心里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愧疚感,我还是会忍不住发脾气,即便她什么都没做,我知道这就是老师说的自我焦虑。在自己的正能量缺失的情况下,外界干扰对自身的敏感度是极为强烈的。即便我知道我又发疯了,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有一天我和小妹说:

如果你觉得我不高兴了,那你不要理我。我不是和你发脾气,我是因为自己不开心。

我自认为这种方法很高明,但实际上,它给小妹带来的负能量没有丝毫的减少。在孩子的眼中陪伴的人”不开心“就会直接引起胆怯和恐惧,没有为什么。

这种情况维持了一年之久,虽然我一直在悔过之中,但是我仍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而只是找了个恰当的借口”敷衍“小妹,并且骗了自己。

直到2015年7月份,我再一次带她去了北京。那个人口密集的时间点和地点。然后我又一次爆发了。不说自己的情况,因为那都是借口。即便真的太多的无可奈何,但是对于一个陪伴孩子的家长,那些都应该是自己需要处理的问题,千不该万不该把不好的情绪带进和孩子的交往中。

直到有天晚上她说:

”姐姐,我能抱抱你么?“

”可以啊“

她紧紧的抱着我,然后就开始哭了。我也哭了。我知道她为什么哭,因为想妈妈,更因为心里委屈。孩子的委屈不是因为弱小,而是因为真的委屈。

”姐,你知道么?我只有两种情况想哭“

”嗯?“

”一种是想妈妈的时候,另一种是你说我的时候”

哇!我想如果不是眼前有她在,我早已经泪奔了。

整个旅行过程中我知道我不正常,我也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可是当这样的话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太无耻了。我必须要改变!

回来后我就开始治疗自己。看书,听课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时刻告诉自己:

当你选择和小孩儿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如何也要让自己笑着陪伴在她身边。绝对不能让心魔扰乱自己的情绪影响她。这是最底线。如果你做不到就婉转的拒绝。不要为了一己私利,伤害小朋友。

我一直以为沉浸感是种态度。但事实上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在后期的实践中我慢慢开始观察自己的变化,发现我慢慢开始回到了2013年之前的时光,我们在一起互相打趣,互相娱乐,完全享受着当下的快乐。虽然偶尔我还是会有那种“病态”心理,但是我已经慢慢开始理解它并且慢慢改变它了。

习惯是阶段性的,并不一定会长久。

任何一种能力或者习惯都不是无限期的,并不是得到了一次便一劳永逸。它们都需要持续性的维护和滋养,一种好的人生态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可以永久掌握的。作为一个平凡的人类,如果我要一直保持好的心态,好的身体,就必须有每天努力的经营的信念和坚持。

再强大的部队若没有后勤支撑,也只能是日渐消耗,最终消亡。一个好的心态或者习惯也是靠大量的努力和学习维持的。

-活到老,学到老-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