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很多人迫切想成功,但又没有门道。商人就抓住人们急迫而不得的心理,跟着许多成功人士一起整出来了什么成功十大定律,教你怎么成功,成功不得不知的秘密......
这些书和文章的内容大体相似,无非用各种包装之后的故事,名人发家史给你励志,告诉你要努力,要坚持,要多问问题,要多反思。
说的是没错,道理大家也都明白,可为什么最后只有卖成功学的人赚钱了,而你看了再多也没有用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缺乏自我构建力
2
举个例子,今天你看到一本书说:“用暖光灯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你会怎么想?你会跟自己以往的经历相对比,做出判断。
你可能会得出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你的确在暖光灯下看书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另一个答案是没什么影响,什么灯都一样。”
但是你发现了没有,你是怎么做出判断的?
你的判断仅仅是对“用暖光灯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这一观点的赞成或反对,换句话说,你只是做出了一个应激性的反馈,而没有你自己建设性的观点。
但一个有自我构建力的人,可能就会这么问:“那冷光灯不利于集中注意力吗?为什么暖光灯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做过实验吗?是针对所有人还是部分人?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影响学习的注意力吗?”
你看,同样是看到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被动应激型,一种是主动建设型,而自我构建力这个概念就是主动建设型。
3
有人会怀疑:“为什么我真遇到事总想不到自我构建,或者说脑海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到,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这和聪明或笨还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和培养模式有关。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有一种学习模式是“完成模式”,数学老师布置三道题,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英语老师让背30个单词。
乖一点儿的学生会完成的非常优秀,第二天去赢得表扬和大红花。调皮一点儿的学生完成一半儿,或者干脆就不做作业。
但无论是乖还是调皮的学生,我们好像早已习惯,老师布置→我们完成,这一基本过程。
4
多数人毕业后来到社会依然延续着“完成模式”这一基本过程。老板布置工作,完成就算对得起工资,如果多做一点儿,就需要加班费。
要加班费错了吗?没错,劳动了当然要挣钱。但我们的思维漏洞在于,我们总拿工资低或没加班费当做被动工作的借口。
其实,被动工作对你的损害远大于公司
一种可能是,你每天从其他网站找三篇优质文章Ctrl+C+V完成任务,打卡下班。
另一种可能是,你把建设这个公众号当成自己能力的提升方式,每一篇文章都精心编辑,自己写公司信息发布、活动通讯、便捷干货,甚至大公司不同部门的新鲜见闻、大事小情、相亲八卦。这些都能让外人看到公司的自由氛围和文化软实力,内部员工每天也会当看报纸一样看看其他部门都做了什么,俨然,你一个人就成了一家报社。
上述两种可能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在为别人打工,所以完成即可;后者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打工,所以在完成的前提下还会主动建设。这也是为什么同时端盘子,岳云鹏能混到今天,而很多人还在端盘子。
5
这时候有人会问:“既然我们从小都接受的是‘完成模式’的教育,那怎么能拥有‘自我构建力’?”
要说方法也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从前不是老师、老板给你布置任务吗,现在你开始自己给自己布置生活、学习、工作的任务,整个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发现真正想做的事
在布置任务之前,你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以确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问:如果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生活十年,在没有别人的赞美、没有金钱收益、没有地位提升、没有外力逼迫的情况下,你还愿意每天做些什么?
先不要着急回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你真正发自内心想做的事,它也值得你一直坚持下去。
第二步,分析可行性
分析一下你第一步答案在现实中的可行性,比如一个人想每天慢跑,但他在现实中要上班,要学技能,要谈恋爱,要照顾家庭,要参加社交活动,可能没办法每天慢跑。这时第二个问题就来了。
问:我愿意为这件事每天留出多少时间?
和自己达成一个契约,这个契约不能太难,你跳一跳要摸的到,比如你每天留1个小时慢跑,你可能坚持三天就因为杂事放弃了,但如果你和自己说好每天慢跑20分钟,那你总是能挤出这个时间的。
和自己建立时间契约是自我构建的关键。
第三步,脑洞大开,自己决定
找一个笔记本或者下载个清单类的APP,每天早上起床把你当天想做的3件事写上去,无论发生什么,睡觉前完成这3件事,事情中间最好有1件是你在第一步里得出的那个答案。
这3件事完全由你自己决定,哪怕小到自己学着煮一碗面都可以,因为即使是煮面也需要你做大量的决策。
比如,你要设计煮什么面,是刀削还是拉面,是机器碾还是纯手工;主料中加什么蔬菜、酱汁、肉;配料中加不加辣椒、黄瓜、蒜末和醋,整体上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时间。
如果脑洞再大一点,浪漫点儿,你可以设计一次小惊喜,比如给你喜欢的人也做一碗,用爱心型的碗乘给他吃。
如果再加上互联网传播思维,你可以把整个面条制作过程拍摄下来,上传视频网站,或者干脆直播,也许头几次你没什么关注度,但一旦你坚持了一段时间,说不定这就成为了你的一次低成本的创业。
而上面的这一切,是你自己开脑洞构建出来的,它原本不存在,也不是别人对你的安排。你在一个中午这么做了,就是属于你的,你没做,就什么都没有。
6
最后我想推翻我上面说的全部。
上面的文章也是自我构建的过程,所有的举例,并不是金科玉律,大家可以任意创造每天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比如健身、学英语、学技能、写作、习惯养成等等。
任务数量也不必非要按我说的3个,你可以每天给自己布置1个或者5个任务,量力而行。如果一成不变,就按我定死的3个任务,那就又变成了“完成模式”,并非我意。
别再迷信成功学,甚至不要迷信我这篇文章(我也难免会带主观偏见),大胆地去判断世界,构建属于你的生活。
END
感谢您读完我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是傻孩儿,写给长大的长不大的孩子,欢迎点赞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