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泓月在自序中写道:我陪着李叔同出生,陪着他长大,有时是他的玩伴,有时是他的挚友,有时是他的爱人,有时是他的僧友,又有时候,我几乎变成了他自己。
正是这样的感受,让我们不仅仅是从文字中,去探寻这位特别之人的传奇一生。而是伴随着作者用文字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的,去参与他的一生。他的母亲是因何缘故而入了桐达李家,我想这是非常必要的,不然作者为何要将《王凤玲》作为引子,放在在了最前面。他出生前的故事,应该可以更好的让我们了解他的生长环境,以至于更加深刻的去理解他的特别因何而来。
李叔同喜欢探寻何谓生,何谓生之趣,但先生常云庄却教他治国谋略、仁信义礼,独独难寻他想要知道的。李叔同喜欢什么呢?那时的他喜欢《往生咒》的神秘玄奥,这些神咒是他最喜欢的神话。母亲凤玲希望李叔同能快些长大,想着只要他长大了,就知道这个世界的好了。母亲忍不了清寂,去梨园听戏时也会带着李叔同,凤玲告诉李叔同,台上咿咿呀呀唱着的,是情。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当王凤玲忙着替李叔同张罗婚事时,他的“情”在天仙园萌发了。但最终他娶了发妻愈氏,更是去往上海。当他再回天津,想要迎娶杨翠喜时,天仙园已是摇摇欲坠的空楼,就连往日他最熟悉的乌漆大门,桐达李家,也是难进难出。他并未娶成杨翠喜,听闻杨翠喜已是王爷的妾,甚至攀上了袁世凯的妾,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李叔同寻得的爱人的过程,更像是他在寻找另一个不同的自己。爱情只是他精神生活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令他满足。不论是在天津时戏曲交流的杨翠喜、在上海时笔墨往来的李苹香还是寄情唱和的歌郎、赴日本后画室之恋的第二任妻子,爱情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当他叫李庐,李成蹊,又叫李叔同时,他开始在上海滩的文艺界声名鹊起。这是他在艺术上的可寻得的第一步。我们都明白,他是一个跨界奇才,他博古通今,诗词、书法、篆刻、绘画、戏剧、音乐……在不同的领域他都是一个先行者,也许他并非是最好的,但他是最早的。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再到灵魂生活,可见他有着旁人所不能及的人生欲望,他需要欲望达到审美境界的高峰,他抛弃前尘故往,选择出家,以达到宗教层面。而出家,仅仅是他满足自己灵魂的第一步。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从红尘中人到一代高僧,也许你能从苏泓月的《李叔同》中窥探一二,但没人可以完完整整的探寻另一个人的人生,无人可以做到,因为没有人是他,也少有人如他,爬到了第三层楼。
因为他是一个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所以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