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别用你的固有偏见,去丈量别人的世界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孟非主持了一个新节目,叫《了不起的孩子》,我最近很热衷。我是周杰伦的迷妹,在这档节目里,他的太太昆凌作为主要客座嘉宾出镜还挺让我意外的。

我意外的原因是,她作为周太太,其实除了那场惊动人心的古堡婚礼,她本人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印象。但这次看了几期节目,竟然让我对她有刮目相看的感受。

我记得其中一期里孟非说了一句:我也是第一次跟她搭档,有几次陷入尴尬的境地,但无论我说什么,她都是笑嘻嘻的。

我想孟非要表达的是,和昆凌相处起来还挺舒服的。他说:没接触前我不了解,但接触了以后,我知道周杰伦选她一定不仅仅只是因为美貌这一件事。

这也是我的感受。

她一定被人贴过很多标签。一些完全不了解她的人,大概会认为她凭什么能够配得上周杰伦。

那天在咖啡厅,隔壁桌有一对情侣。女生在看这个节目,男生在旁边说了一句:“孟非什么时候沦落到去主持少儿节目了?周杰伦的老婆怎么这么丑啊?他怎么会看上这样的女人?这个女的一定整过容,看她的眼睛就知道。”

女生说:“少儿节目怎么就沦落了?而且她是混血儿,眼睛本来就会深陷一些。我倒觉得她越看越可爱呢。”

男生说了一句:“那她混得也太丑了吧。这么一个一看就很普通的女人,怎么会有资格嫁给周杰伦?”紧接着一直在旁边评价昆凌丑。

女生转脸给了他一个白眼,然后愤懑的盖上了电脑,收拾了一下,走了。男生跟在后面,不明就里,一直问:“你发什么神经啊?”

我跟朋友说,要是我是那个女生,我大概不会再想交往下去了吧。

朋友问我为什么,因为那个男生批判了昆凌吗?我说不是,是这个男生有一种听起来根深蒂固的偏见优越感。

他应该觉得只要不符合他审美标准的女生就都是丑的;只要不符合他预想当中的明星的伴侣就都是没资格的。

这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评价标准很要命,就像走到哪儿,他都扛着头顶那片井口大的天,跟你说,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往后他们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类似的问题。

他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以更包容更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去想这个人是为什么匹配上对方,为什么如此发生,一定是对方有一种我们不了解的品质才会被对方所青睐;

或者我们根本错误判断了我们所了解的人,也许他的喜好标准跟我们的截然不同。可是他不想去了解这些,他只是妄加论断这个人就是没有资格。

这种决断的论断方式会让一个人不断的陷入狭隘当中。往后你跟他沟通每个问题,他只会带着自己固有的标准去衡量。所以,如果不是拥有统一的价值观,其实相处起来很累。

❀❀❀

我听过另外一些人评价金星,他们连她的节目都没看过,连她这个人的一些经历都没有深入了解过,只是听到了她是一个变性人,就直接说了一句:“这个电视台是怎么了?怎么请这么恶心的人上来,怎么会有人看这样的节目?”

你想去解释,她虽然是一个变性人,但是这么多人喜爱她,必定有她的过人之处。你首先需要去了解她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其次才去关注她的性别。

况且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很绝对性的事,会有一些因为生理上存在客观偏差,而导致的性别重新认知,这是我们的幸运,是她的不幸。但这份不幸不应该是我们评价她的唯一标准。

她想要做自己的这种愿望,是她身体上的物理性所决定的,这跟她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优秀品质和内在的修养等等无关。

那天我说了一句:“如果你深入看她的节目或了解过她的这个人,你就不会这么去评价了。”可是对方直接回了一句:“我是不会看这样的人的节目的。”

于是你只好被噎得无话可说。

我们当然有自由选择看一些人的节目或不看一些人的节目,也有自由去选择喜欢这个人或不喜欢这个人。

但是,我们不能乱给别人贴标签,乱用自己愤懑的评价标准去界定一个人,甚至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别人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格局能有多大。

一个人若总不去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多少人有多少人的活法,总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在发生,而只活在自己界定的标准中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以理解世界后来不断更迭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永远没有打破再重建的过程,那TA永远只会固步自封。

我记得我永远只想跟别人争对错的阶段,大概是上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身边没有朋友,因为我永远会觉得,对方怎么可能是对的?对方也不可能比我更优秀。

后来老师告诉我,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错。等你上了中学上了大学,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是因为每个人都各有不同。你现在认为待在你绝对的标准当中很安全,可是如果你一直不去打破,你就会因为困在当中,接受不了外在的不同而感受痛苦。

可是我后来发现,最可怕的不是你感受到痛苦,而是你盲目以为自己绝对正确。

就像培根说过的,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

我见识过另外一些长辈,他们一辈子最常挂在嘴边的是,“他当年那么穷,没想到现在生活得那么富裕”“他当年样样不如我,没想到现在乌鸦飞上枝头变凤凰。”“她学历不如我样貌不如我,凭什么过得比我好?”

而不去承认,穷并不是一个人的错。你不能因为别人的穷,而认为自己占尽优势。

你更不能因为自己的裹足不前,而认为别人跑在前面就是乌鸦飞上枝头,就是因为幸运的意外拉开你们的距离,而不去看到因为那个人本身付出的努力比你大,人脉比你广,积累比你丰厚,人家的世界早已比你广阔。

有句话说,三十河东四十西,可笑当年论高低。可是哪里需要三十年四十年?这个世界的瞬息万变,有时一眼万年。

我记得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收到过阿里巴巴人事部打来的电话,问我是否有意愿加入他们的团队?

我在电话里面艰难回绝,说我更想待在实体企业,做一些踏实的事。因为我觉得互联网是虚幻的,说不定哪天说破灭就破灭了。

后来我每每回想这件事,就常常想替当初那个人事专员给自己狠狠敲一板砖,因为三年后,我加入了互联网行业至今,无比热爱这个行业。我知道即使我破灭了,互联网还会坚挺。

但那时完全不了解互联网行业的我,竟然隐隐替那些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抱有同情。无知已经很可怕,无知却又坚定自己正确更可怕。

可怕在于,你因为盲目坚定自己的正确,而对新事物抱有戒备,你不愿意尝试,也不愿意了解,就像自动竖立起了一道隔绝屏障,隔绝所有的声源和信息源。

我每次去逛街的时候,最怕陪同的女伴是这样的:当你拿起一件裙装想要试一试,问她感觉如何的时候。她直接就甩来一句:不好看,我不喜欢,这种衣服不适合我,我欣赏不来。然后头也不回地继续去挑选她熟悉的,固守的,十几年不变的风格。

可是是我想试啊。即便不是我想要,可我们逛街去了解一些服装的剪裁,布料的质感,了解它的设计感和设计理念,也是不断在培养我们自己的审美。

我们总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如何才算?就是生活中的这些细微探索啊。

当你不至于因为看到那些审美标准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穿着自己欣赏不来的衣服,而认为那是奇装异服,甚至批判别人穿的是什么鬼?

当你决定不买一件衣服,认为那不适合自己,那也是基于你在了解和尝试过其他风格之后,确认什么样才更适合自己。

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处在一种力量对抗当中偏见决断,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观念。

有句话说,鉴别力衰弱时,偏见就会占上风。

就像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或不喜欢某件事,首要前提是对它有了了解,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而做出的喜好筛选,而非凭空妄下的论断。

你不知道生活的有趣在于,这个世界总有很多超出我们理解之外的一些事发生,总有很多东西在不断刷新我们的价值观。

当我们碰到越来越多的人能跟我们探讨这些事物的不同,能去不断地接受这个世界的瞬息万变,我们才会活得越来越有趣。

❀❀❀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荀子的话是在警示,人的认识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以前看武打剧的时候,每次到了邪与正的最终较量,代表正义的一方,长者师尊总会让那个最终对决的人回归到最初的本质,去追溯起源,回想自己当初学武的真正目的。

顶尖柔道大师临终前也会嘱咐弟子,“最后时刻”要给自己系上白带。

以前我始终不明白这份用意。后来我知道了在柔道段位中,白带是初学者标志。大师是以此警戒习武之人要始终保持初学者心态。

不要对对手预先进行决断,不要假设自己会获胜或者失败,无论对手看起来是强大还是弱小,都应当承认自己的判断仍然可能会出错。

所谓“放下”才是“得道”。

放下“成功”,以空虚状态学习和容纳新事物;放下“成见”,以开放心态接受新的可能性;放下“身段”,以平等姿态去倾听跟表达。

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武断,不要偏见。永远如一个孩子一样面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由衷的赞叹。

那些被我们视为固有的基础的东西、那些我们习惯上看作永恒真理的全部规定和明确性,有一天都可能在我们的内里被打破、粉碎、融化。

所以永远别说绝对的话,别用自己固有的偏见,去闯荡世界,更别拿它去丈量别人的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