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12.16】产品初期上线的追求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线性思维:只考虑单一结果导向的思维。

销售工作,只看销售订单数和销售额。

推广工作,只看你投了多少钱,拉了多少用户。

传统和互联网世界的鸿沟:

传统行业讲简单粗暴、讲成本收入。这样逻辑就是一维逻辑、线性逻辑。

比如我做了A,却不能确保给我带来B的回报,我可能不会考虑去做他。

互联网世界里,需要考虑的纬度就会很多。

比如我做了一件事儿,让A愿意持续使用我(微博早起,通过强行指派员工邀请的方式引入一批名人使用。)

因为A使用,引来的B的关注(名人们来了,他们的粉丝也会关注到这个产品,纷纷开始使用。)

然后我们要做更多的事儿把A和B持续留在我们这里(通过创造话题、制造互动、事件等手段,让他们在上面玩起来。)

最后我们有了大量的A和B,然后C就跑过来说,愿意给我们钱,目的是让A和B关注他,认识他。(就出现了广告主愿意买广告,只是为了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

传统产品销量确实是越多越好,但是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用户多不一定是一直要去追求的东西。

说一个现象,一个产品早起很关注用户增长,出现“爆红”往往容易后面暴毙,加速死亡

一直以来有一类产品的死亡方式叫做“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其中非常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足记”这块产品,这块产品如果去看他的百度指数的话,基本就是15年3月份前开始爆红,然后3月份之后就一路下跌,到现在也没翻身。FACEU也是。

但是并不是说用户增长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核心用户价值还不明确的情况下,产品体验还不完善的时候,不建议追求大量用户。

那既然一开始不关注用户增长应该关注什么?

我们就应该关注“口碑”来做。

刚上的产品,体验烂、功能不完善、甚至可能某些操作都存在问题。所以这时候如果有大量用户进来会死的很快。

因为大量用户进来后,得不到良好体验,没有什么感情,没什么牵挂,肯定会很快跑掉,跑掉就算了,还会口口相传,让别人也造成负面影响,这样就很难再做了。

所以早起建议做口碑,而不是做用户规模。

那产品如果很烂,还怎么做口碑呢?

服务态度,产品理念和快速迭代,经常制造一些意外之喜。

以前有个前辈给我讲,他们产品刚上线的时候去拉了1000个用户,而且这1000个用户全面去见过面,一对一交流。然后大家在一个群里每天都会聊,互动答疑。

然后一周一小更,两周一大更,让他们看到优化和改进。

比如我们开了个早餐店,邀请朋友来吃,如果东西很难吃的话一方面我们自己尴尬,一方面让他们自己再邀请的朋友也很尴尬,这样后期就算做好了,也更难宣传了。所以早起把用户当朋友来看待,他们就是种子用户。

产品的话,有各种阶段,我大概再说下初期探索阶段应该做什么。

探索阶段就是产品刚上线的阶段,大概在6到8个月内的产品都可以算是探索阶段。

上线时间短,产品还在打磨,需求等待验证,市场份额很小,大部分用户还不了解你。

比如2011-2012年早起的知乎,10年的新浪微博。

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做好的首要目标就是,为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服务好大量用户做好一切准备。功能上、体验上、风格上、服务能力上。

比如知乎早起,都用了“邀请码”机制,用邀请码来控制用户增长,知乎大概保持了两年的邀请码机制,这样前期就保证了知乎里面氛围的纯度和可控性。

邀请码之外,他们邀请了一群有知名度的有影响力的大V来使用产品,李开复、雷军、黄健翔等等,他们又凭借了自己的影响力持续给产品带来了新的关注。

早起这些种子用户都给与了一定的关怀,比如张亮leo,这些都是跟着知乎和微博,通过自己的活跃,获得了大量的粉丝,这些种子用户和知乎、微博里的人也很熟,经常串门,参加活动什么的。

所以前期我们常做的一些事情就是:1、挑选用户,把喷子和暂时服务不了的用户排除掉。2、尽可能找到一部分小圈子里有影响力的名人领袖成为种子用户,然后服务好他们,让他们自愿给我们背书,因为服务好一个就能影响到一群。3、让他们感受到在我们这里做和在别人这里做的不同。

最后当我们发现这些工作都做好了,种子用户活跃度很高,其他用户的认可度也不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做下一步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