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阴雨,所以没定什么外出计划(反正往后有的是自由时间),就宅在家里把一些之前只看到一半的书看完,并且看了几部口碑不错的老电影,写些影评,逛逛网站。
开启文艺模式,对于80后的自己而言,算不算是一种奢侈的纪念,其实也就在这些天放纵轻松一下,马上又要像一只炸虾投入油锅了。
一不小心,我就变成了90后眼里的大姐和00后眼里的阿姨,其实这也没错。
刚刚上豆瓣,看到有人说:豆瓣已经从文字书籍、文艺电影、独立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变成健身跑步、占星养猫、用社会学人类学辩论和买买买爱好者的大锅粥了……【其实只是作为豆瓣用户中坚力量的80后文艺青年已经到了需要靠健身跑步保持身材、靠占星养猫排遣苦闷、通过用社会学人类学辩论刷和买买买刷存在感的年纪罢了】。
言之有理,深有感触,作为80后,我忽然觉得自己有很多话想说。
我们是不上不下的一代人,这一点,大家都认同吧。
我们的骨子里还有上代人的节俭、专注等优良品质,我们还比较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至少曾经是,我们这代人在传统和光怪陆离的时尚间曾经煎熬地转换着身份角色,生来就崇尚个性解放。
其实现下很多成熟的理念,当初都源于80后们的艰难探索,我们创造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承受着这个变化的时代的种种诟病,而此时,我们不再是主导,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又回归到传统家庭,力不从心。
尴尬的80后们,至今仍然走在一些话题的风口浪尖。
比如,剩男剩女,创业投资,房奴车奴,官场政绩等等,我们从小到大似乎一直是各种改革的试验品和牺牲物。
所以,我们尴尬的思想中,始终还保留着一些精神洁癖,并且没有被当下浮躁的氛围所渗透,这些洁癖的东西使我们这代人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力量。
确实是个沉重的话题。
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所在,只是如今的间隔变得越来越快。我觉得现在是个爆发式的时代,很多东西一鸣惊人,然后昙花一谢。但是我们不得不去接受,多半还是虚荣心作祟。
虽然“要学会让心灵平静”的“求生之道”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仍旧会变得底气不足。
不久前看到过以下两句话,可否作为当下的一个剖面:
“当浮躁成为社会常态时,好象人们不再觉得浮躁有什么不好了”。
“人们了解的很多东西其实都不值得去了解”。
倒是我们这些80后,有时还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在我看来,这其中似乎更多了一些无奈,比起前辈,我们缺乏连续性的平台,比起后辈,我们又不得不背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不过对于我这个晚代80后而言,整体还是跟得上时代的,同时又与90后有着一些密切联系,自然更渴望个性的独立和张扬,而青春短暂,一不小心,年龄便成了障碍。
故事才刚开始,难道就注定要慢慢结束吗?
不过,就像我们标榜过的一些东西,如今已经成为划时代的经典,我们抗争过的,如今已是不容争辩的模式。私以为,80后大有可为,因为我们的经历,注定了在爆发式的环境中,更能静下心来看清局势,优化整合,并且有能力成为新生力量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