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说:时间还多着呢?也许我们有大把时间去做想做的事,去陪伴自己喜欢并重要的人。
可是,慢慢发现真的不是这样,自从工作开始,就已经强烈的意识到时间过得飞快。
每一天的自己被所做的事充斥着,然后在临睡时开始幻想一下:等我一段时间,我要带着父母去这里那里。然后幻想又被无数个忙碌淹没了。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
有时候也在问自己: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啊!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
问: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1:让吾心安静,让吾心平和。
答2:能够为我爱的人创造一切美好。
问:起初上路的初衷是什么!
记得当年选择去外地打拼的时候,我知道源于心底一种非常强烈的召唤,可大脑里的那个: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然后给我的父母与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更多的都是一种物质的动力吧)。现在一直都没有忘记。
于是,不顾外面世界的不确定性,不顾离开舒适区的不舒适,不顾面对与家人分离的痛苦。毅然决然的踏上了一条远离故土得道路。
于是,家便是一种遥望与奢望。从此,父母再也不是你随时想见就可以见到的了,你无法感受她的感受,更无法知道她们到底过得怎么样,电话里都是一种怕你惦记的“谎言”,即便你已经感应到了父母的不适,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给予最适切的照顾,而对于自己呢,即便是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你也是强忍着眼泪,强颜欢笑的和她们说:我很好啊,工作顺利,对我都很好。
于是,相隔两地的我们,都生怕自己的不快给对方制造了更大的担忧与担心。
有时候选择了远方的我诗和美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分离的痛楚…
我是一个特别害怕分离的人,自从学习心理学后,我开始接纳自己的这种分离的痛苦,我试着去对自己说:其实,父母与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试着不越界,试着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彼此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应该用自己情感绑架彼此的决定。
我也对自己说:分离也许分为几种,身的分离,心的分离,空间的分离。
我们只是身的分离,这种分离,早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可是心的分离,空间的分离并没有,这是永生永生都会跟随的,这已足矣。
于是,慢慢开始变得释怀。
最近读《庄子》,其中一段,时间的短暂:我们扣除不懂世事,睡觉,吃饭,老到无法自理等,其实我们真正拥有的时间才仅有2万多天,算一算自己的年龄,时间还真的没那么充裕。于是,开始对自己说:尽量让自己的时间能够多陪伴我的家人,带着她们做一些喜欢的事吧。
今天离开家的那一刻,爸爸说,“到了记得来电话告知。”其实这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啦,可是我却非常的难受,因为这是一句沉甸甸的父亲对女儿的惦念吧。爸爸是一个非常含蓄的人,很少表达想念,更很少用感性的语言和我们沟通。
爸爸已经70岁了,一直还是在做事,就是不想给我们增添压力。有时候,想想,陪伴得时间还有多少,一年只回去几次的频率,愈加感受到对父母的亏欠。
老妈,每次都是含泪相送。心思细腻,对于我们的爱更是细致入微,你还不能想象出那一种无条件的付出及爱。也许有一天,我做了母亲、也许都不能够真正的做到。
每一次离开就不爱看到的就是眼神的碰撞,因为眼泪都是情不自禁的,常常透过未打开的车窗看着父母送别的身影,一种极强烈的不舍和惦念,让自己的心有如被刺痛般的疼。
越长大越懂得作为父母的不容易,孩子越多,越是如此。那个年代的父母,都是全职妈妈,又是全职工作。辛苦程度远远大于现在几十倍甚至百倍。
到现在依旧如此,父母还是像对待小时候的我们一样,从没有变过。
在腾讯新闻看到一个108岁的妈妈给75岁的女儿压岁钱,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没有年龄的区分的。
世间万事无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唯有不变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吧。永恒亘古。
希望,我可以真的找到我所追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能给予父母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活的提升,更应该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平和吧。至少,当父母想我们的时候,不会让其心是不安的,这一种内心的平静,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与关注。用心去感受她们不同阶段的感受与需求,如果能感同身受也许就是最好的爱与陪伴。
如果时间不能允许你每天都陪在她们身边,但一种全情的关注,一次全情的电话,一次面对面的认真的倾听,也许就是对她们最好的回应吧。
愿每一次分离让我们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在一起时你的心还在想着你的工作,还一边看着手机,聊着微信,刷着抖音。
愿每一次的分离更加明白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让我们的心流动起来,让爱充斥着我们彼此。
愿每一次分离让我们能够让心更加平静安宁。
心安,心定,心静,你就会在日月的高度读懂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真情。
家与远方,我与你们(记:2019,正月初七,长春—厦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