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上,人都是好拖延的。
你看我一个做战拖课的,也不知不觉拖满两周。
这次拖延的原因,反省下,是典型的那种:完美主义。
这是读润总的《5商》系列第二本——个人篇,收获蛮多,分享下。
本周得到
《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这本书,用的就是知识服务行业的核心逻辑:案例+启示录。
事实上,《5商》这个得到上的专栏就是最典型的知识服务产品,讲究知识密度,新概念+案例化。
这种获取型知识产品,就像送外卖,只要求两点,把饭送到,和快。
这种知识的交付方式,是千百年来被印证过的,传递效率和留存率最高的的形式。像《论语》《圣经》《金刚经》各个宗教典籍都有体现。
这是最好的习得闭环。
读一本大部头或者经典,同样用二八法则,采用核心观点+核心案例的拆解方式,就可以把一本好书吃透。
1
知识+技能+态度
现在这个时代,知识早已不值钱。
所谓知识,就是已经被发现和证实的规律,记住了就能用。例如:萝卜最早什么时候到中国的?
相比之下,学习技能会更有价值。
技能需要自己的大量练习才能变成自己的。你以为你知道,但没有亲自做过就永远不会真正知道的事情。例如:演讲,杂耍。
针对知识、技能,书中有一句很好的总结:
不要把知识当技能学,不要把技能当知识学。
一个是再重复发明轮子,一个是用死记硬背学演讲。
最后是态度。
书中讲态度,我觉得也可以称之为思维方式,或者价值观。
这个东西,和人生来的阅历,见识,专业,兴趣,世界观息息相关。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对同一件热点事件,新闻人有新闻人的角度,广告人有广告人的看法。
这个态度或看法,就是人看世界的“有色眼镜”,永远去不掉。
2
为什么人需要体面?
对“体面”这个词,有新理解。
以前会奇怪,为什么女孩子早上花那么长时间化妆试衣服,晚上又花那么长时间卸妆洗脸。何必?多累。
这是个沟通界面的问题,用刘润的话讲:体面是最基础的商业素养。
一个体面的人,人们会默认他的基本面是良好的,也就具备最基础的协作能力。
而普通人,在周末都会放飞自我,不洗脸不打扮,因为不社交。那些不论是不是在家,都早早起床,给自己拾掇干干净净,时刻保持体面的人。
不要小瞧一个每天化妆的女人。
3
谈谈「关于坚持」的心法
真正能坚持的人,不需要时刻逼迫自己“再坚持一下”。高手是在“玩”的心态下做到的。他大脑操作系统中压根没有“坚持”这回事。
主动坚持的人。在设定目标后,一定在脑海里有“演练”。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完成,从一开始大脑就没有“要放弃”这个选项。甚至完成的时间点,完成时的状态都有排练。但一定要注意,万不可在“已经完成”的喜悦中自嗨。大脑皮层一旦爽够了,就会在“上传下达”上丧失动力。
被动坚持的人。被要求起床,被要求阅读…甚至每天打游戏也是“被要求”的。这时候大脑被身体控制。“不得不”起床,不然会迟到。“不得不”读书,因为有契约。“不得不打游戏”因为大脑清闲下来不知道做什么。因此,被坚持不属于坚持的范畴。因为“被坚持”根本不再需要“坚持”。
所有的“大道理”都是从本人实践性的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研究别人怎么错,总比听别人怎么成功然后说一句“卧槽,好牛逼”强的多。
而具体方法,必须自己去试错。
最后一句鸡汤:把目标设置的小一些。聚焦一些。慢慢来,比较快。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本书属于典型的知识胶囊。信息密度很大,两三页一个新概念,一两张一个刷新认知。
但是,被刷多认知的人不免也会变成一个小傻逼,遇见什么东西都觉得“哇塞好厉害”,是,好厉害,问一句:和你有什么关系?
知识胶囊没什么不好,但吞多了会反胃,学会适度,挑选切己,利自身病症的放嘴里就足够。
比如,
这本书解答了我多年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演讲好的人就很厉害?甚至厉害到美国总统就是靠一张嘴说出来的?
书中给出了启示:演讲是成为领袖的必要条件,它是实现影响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仅此一点这本书就没白读。
荐读。本书完。
上周火车上读了一个中篇小说,小白的《封锁》非常好看,过两天分享。
这周读李笑来的小册子《韭菜的自我修养》
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