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祭外公文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丙申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凌晨七时,忽闻外公曾哲老人仙逝,时年95岁,心中悲戚。呜呼,叹从此再无读书人,外公风骨气韵,自民国款款而来,往后三世,谁人可及?

外公生于1921年,家风严谨,饱读圣贤诗书。秉承儒家精神,耕读为家。外公一生矢志工农教育,办学扫盲。虽历经文革浩劫,依旧时时不忘告诫后人,读书为大,唯有读书改变命运。我少时在华德堂,记忆犹新是外公时时捧读诗书的场景。家室简陋,有书便显高雅。摇头吟哦,无乐亦是歌。又忆当年,外公往来朋友振夏、子剑先生,三人时常读书,畅谈天下大事,如岁寒三友般的坚贞友谊,活脱脱一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画面。

外公晚年退休于家中,也以读书钻研学问为乐。各种古籍至于案头,爱不释手。为弘扬先祖诗书精神,筹资编辑出版先祖女诗人聂袭《吟香阁诗集》及《胡风公诗集》等等。这些场景深深印于我脑海。现时我辈唯经济是论,愧对外公。早两月清明时节回家看望外公,屋角书籍杂乱,几成废纸,都是外公之前捧读之书啊。一代诗书精神已不复存在,自外公诗书传家,叹我辈学问粗浅,谁人可继?我只有默然收集他老人家这些残书,收藏起来,唯愿这些残卷能唤志我辈的诗书精神!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自小观外公之行动,也是正直高洁,气宇轩昂之人,举手投足,无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的品格高贵。老人晚年退休正是文革之后,读书之风渐起。贫困学子无钱读书,老人于乡间奔走呼告,为学子筹资读书,自己也捐出微薄的工资。众多贫困学子因此坚持读完书,改变了命运。外公晚年回乡,也热心乡村公益事业,我也目睹其关心老人,努力扭转乡民不敬老、养老的风气。又替乡里四处奔波,购买电杆,通了电,改变了乡村面貌。他从不求回报,从来都以助人为乐。

然后更令我们感怀是外公关心家中每一个的情景,犹如昨天。学业、事业、婚姻、孩子无不挂在心上,每每相见,必询问。如若长时不见,必书信。你有进步,老人高兴;你有问题,老人想办法帮你。及至后来年高眼花,不能提笔。每每翻及这些书信,不由内心感动。一封封对我们来说丝毫不亚于曾国藩家书。更为敬佩的是老人到了九十余岁,每年都不曾忘记家中儿女生日,不远千里,也要去祝贺。之前我姨在广州,我大舅在桂林,我妈在株洲,外公总会记得给他的儿女送去祝福。难得老人一片赤心,如日月可鉴。而对孙辈的成长,更是挂在心上,不时用一些积极上进的故事来激励我们。从八十年代那个贫穷的时期一直到后来,每次见面,外公也总不会忘记带给我们可口零食,留给我们好吃的。

外公的爱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点点滴滴的堆集。从小到大的这些温暖就一点一滴地汇聚于我心。他也慢慢成了我最最尊敬的人。写到此处,我已泪如雨下。我无法停止住我的悲伤,可我知道无论我怎样的悲伤,也捥不回他老人家。

他老人家虽已远去,却已慢慢在我心中立成一道丰碑。我为我有这样的外公而永生骄傲!

于今天,我也是走过半生的人了,看多了世间的纷闹,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更感悟外公的诗书人生,才是当今所稀缺的。外公之所以有这样开阔、博爱的胸襟,无不与其长时间浸淫于诗书相关。

怀念外公,去读书吧,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如我辈诗书风气渐尚,一定是他老人家最欣慰的。

呜呼,外公,生命有短长,而精神永存,您就是这样精神长存的人!

丙申年农历六月初三日凌晨外孙林立泣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