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节开头部分我引用了爱迪生的经典名言,把以前的我以及大多数人忽视的后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重现了一番,这一节把他的前半句“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也重释一下:爱迪生所谓的“汗水”并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那种“努力地工作”。
一方面,天才都是热爱工作、养成了工作的习惯的人。当然,这工作是他自己选定的,是由他的精神欲望发动的,所以他沉浸于其中的快乐,欲罢不能。那些无此体验的旁观者觉得不可理解,便牵强附会地给了一个解释,叫做“努力”。
另一方面,周国平说:“对天才来说,才能是沉重的包袱,必须把它卸下来,也就是说,把它充分释放出来。天才就是勤奋,但天才不是勉为其难的机械的劳作,而是能量的不可遏止的释放。”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努”跟这个“撸”差不多,天才工作的激情、创作的冲动就像性冲动,必须要把它释放出来。梵高在阿尔的卧室一室三画,还有他的自画像也画了三十几幅,旁人可能会说他多么努力、多么完美主义,但在他自己看来,觉得就应该这样,不这样就觉得不爽、不痛快,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心里憋得慌。
天才“努力”工作是一种自发的、自然的、浑然不自觉的状态。佛教里面讲“戒定慧”,“定”是“慧”的前提和来源,极强的专注力是天才的一大表现。
我大学时听过张炜的一场讲座。他认为,各领域的高端人士、有巨大创造力的人都是极其安定、极其专注的。他打了一个比方,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很快,我们凡夫俗子被大牛们创造出来的高速运转的世界卷入到一场风暴之中,而这些大牛们自己却处在风暴眼,里面风力为零,他们自己是极其安定的。他又反思了一下我们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他说,很多外国人的工作时间比中国人少,假期比中国人多,看似闲散,但他们国民整体素质很高,很有效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虽然近些年国外经济有衰退的趋势,但他们仍然是发达国家,总体生活质量比我们好很多。反观我们中国人,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非常地忙,但是大多是一种被迫的、盲目的忙,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忙到底是为了什么,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生活质量很差。
叶锦添所说的“时间深度”其实就是做事的“效率”,我再换一个词,用“效果密度”来描述它。你做事的“时间长度”是一个quantitative(定量的)的量,可以用钟表来测量;而你做事的“效果密度”是一个qualitative(定性的)的量,无法测量。专注的人A和不专注的人B工作的“时间长度”都是10小时,“效果密度”虽然不能度量,但这里为了便于形象解释,我给它赋予假想值。专注的人A做事时全神贯注、入定很深、潜得很深,他的“效果密度”是3,不专注的B做事时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每隔几分钟就去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他的“效果密度”是1。而衡量总体的工作效果是要看矩形的面积,等于“时间长度”和“效果密度”的乘积。因此,工作同样长的时间,专注的A的工作效果30是不专注的B的工作效果10的3倍。当然,人做事时的“效率密度”很难自始至终保持同一个状态,那么考察总体的工作效果就得用微积分来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
为什么专注与否会对做事的“效果密度”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专注于一件事情时能让你的表意识全功率运作,这是显性的效率。另外,也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让你的潜意识也进入专注于这件事情的状态,这是隐性的效率。而不专注工作时,表意识在努力,潜意识却已经罢工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身在此而心在彼”。
表面上你是一个人在战斗,但实际上你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你必须专注、必须统领你的表意识和潜意识,形成合力,才能更高效地做事。如果你不专注,表意识和潜意识不统一,就像前几年闹内讧的法国足球队,内耗严重,不打自垮;又如周武王讨伐商纣,两军在牧野大战。商军虽号称百万,但纣王众叛亲离,军队倒戈,商纣逃回商都,于鹿台自焚而死。所以,你必须专注,让身心灵协调一致,让表意识和潜意识建立“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更好地应对外敌。
有一种神奇的效应:当你连续几天乃至一周或更长时间思考同一个问题,在这个思考的期间,有时候虽然表意识因为种种原因不再思考这个问题了,比如睡觉、比如被其他事情中断,但潜意识仍然保留着其“惯性”,也就是说,潜意识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从而把时间无形地利用起来了。这种无形中的时间利用日积月累可以产生宏大的效应。
还有一种美妙的体验:“心流”(Flow)体验。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像一个优雅的花瓶、一只猫,即便是不动的时候,看起来也像是在经历心流的状态”。心流是一种不受时间影响的、参与其中的愉快体验。按照Mihaly的话来解释就是“完全因为事物本身的原故而参与其中的状态。自我消失了,时光自然流转。就像在弹奏爵士乐一样,每一个行为、动作和思想紧紧地跟随着前一个。你全身心地参与到其中去了,同时你也把自己的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当你处于心流状态时:一眨眼一小时就过去了;感觉做任何事都很重要;不自觉;知行合一;觉得被完全控制;感觉从本质上讲是有益的。
一旦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了这样的一次心流体验,我们通常会渴望它再次发生,我们都想停留在那样的状态里。
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有明确的短期目标;对我们表现的反馈是及时且具体的;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流逝;任务是有挑战性的,但我们有完成任务的技术和能力。挑战和我们技术之间的平衡使得我们处于一种心流的状态,当平衡被打破我们会经历另一种极端的心理状态:厌倦、冷漠和焦虑。
谭盾在一期“天天向上”节目中讲到他为李安的《卧虎藏龙》创作原声音乐的经历。他之前几天就一直跟着剧组跑,看他们拍戏的过程,寻找音乐的灵感。一天晚上,谭盾在忙着创作音乐,他的助理回家前跟他打了个招呼告别。过了一小会,谭盾惊叫一声:“啊!你怎么刚走又回来了?!”“谭老师,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已经过了一整夜了!”他助理回答。
太牛逼了!谭盾这就是美妙神奇的心流体验,大脑中所有的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完全沉浸于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个通宵在他看来就像只过了几分钟。他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不觉得有任何疲倦,灵感喷涌,他一个通宵就完成了大部分的创作,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
拳皇(我突然意识到《拳皇97》距今已有17年,逝去的美好少年时代啊!)中八神庵的独有技能“里百八式�八酒杯”,是八神家族的古流武学。将火焰蓄积于掌心,并向外释放,通过火焰自身的力量对中招者的神经以及体表造成伤害,同时被八酒杯命中的人将会被停止体感时间,也就是将意识在一定时间内变成空白,从而使中招者感到时间停止。
科比经常在电光火石的几秒钟内完成绝杀球。在那一瞬间,他就像对场上对方防守球员和时钟发了一个巨大的“八酒杯”,让时间驻定,他感觉时间很慢很长,可以和缓地、优雅地完成整套技术动作。接球、运球、假动作晃人、跃起、滞空、后仰、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妙的弧线,应声入网。然后对方球员和时钟才缓过神来,恢复正常,全场结束的哨声响起,观众沸腾,场边球员冲进场来,欢呼、拥抱、庆祝。
入定会让时间场发生改变,心流体验让谭盾觉得时间很短、很快,而绝杀瞬间科比觉得时间很长、很慢,这看似两种相反的体验,但我直觉上认为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我暂时没有琢磨清楚,无法解释,也找不到很好的类比。我只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它提出来,以后抽时间慢慢反刍吧。
另外,即使是所谓的“多任务工作”,也是一种“时分多路复用系统”,从任何一个时刻看,你在做在想的应该只是一件事,这就像“专一不是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而是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一心一意”。脑子的内存和带宽是有限的,就像电脑的传输速度是一定的,挨个传送几个文件,比同时传送几个文件要快,因为同时传送就像很多车辆同时挤在一条狭窄的道路,降低了整体的速度。
天才安住当下,极其安定、极其专注,正常工作时表意识和潜意识协调统一,有美妙的心流体验;工作外潜意识还在悄悄地运转,有神奇的累积效应。这种随心、随性、随缘、沉浸、身心愉悦、自然而然、浑然不觉、妙到毫巅的状态,实在不是“努力”能描述和概括的。而如果我们妄图盲目效仿,上天就笑了,因为,一努力,你就错!
一旦你觉得自己是在“努力”地做一件事情,这就不是最高的境界,你就已经失去最好的状态了。比如像我这样的傻逼庸人,也到瑞士伯尔尼去看过爱因斯坦的故居,走过他曾经走过的街道。在读《爱因斯坦的梦》这本书时,我还对照着我拍回来的伯尔尼的照片,妄图“努力”地琢磨出点东西来,但除了再次确认自己是傻逼外,一无所获。
这跟爱情一样,真爱不贵,好爱不累,如同呼吸般自然。即使是偶尔送点小礼物、制造点小惊喜、小浪漫,那也是自发的、随缘的、乘兴而来的,而不是说为了讨好她,想着如果不这样,怕她生气什么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秀恩爱,分得快,一“zuo”就“die”(嚯!中英文放一起都还挺押韵!)。一旦你觉得自己在“努力”经营这份爱情,那就不是最好的状态了,而且很可能出现感情危机了。
这跟身体也一样,你身体健康的时候,你是感觉不到你的内脏器官的。一旦你能强烈感觉到你的心脏在“努力”地跳动,那说明它生病了。
坐禅的时候,自己要变得安定、专注、清净、透明、空灵。你的心要像个玻璃杯,单纯的透明如水,光从这边进去,从那边又出去了;你要像个四面通风的屋子,臭气从这边进来,从那边又散出去了。有杂念不要紧,不要去管它,让它“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你不去搭理它,它觉得无聊、觉得自讨没趣就灰溜溜走了。而如果你一个劲“努力”地在那揣摩和纠结,“我为什么会有杂念呢?”它反倒跟你死磕上了,赖着不走,怎么都挥之不去了。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盲目地去效仿天才那种看似非常“努力”做的事情,不然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人家身心愉悦,仍然干劲十足,你却像拖小狗一般,身心俱疲,吐血而亡。
天才不是what,而是how。我们不是要模仿他做的那件事,而是要学习他的状态和方法。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可能专注、入定,全情投入,清泉心上流。在你心灵的国土上,你就是自己的国王,统帅表意识、潜意识大军,克敌制胜。在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件事情上,你会灵光乍现,觉得自己是个天才。
人沉静下来,智慧升起。安静的心是最高的品质,它是没有分界的、完整的、纯洁的,它就是全神贯注、觉察力、爱和最高的智慧。把你所有的注意力、心力、能力聚焦在你喜欢的事情上,那时才看得见无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