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观后感【篇1】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并且收获颇多。校史馆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座藏满了历史的宝库。在校史馆里,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下面,我将就这次参观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走进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校训巨幅油画,画面中高大威严的字体让人印象深刻。这个校训就像一盏引路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紧接着是学校的发展历程,从创建的那一刻起,学校就义无反顾地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从一些建筑物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学校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烈日酷暑和严寒冰雪中,前辈们辛勤耕耘,把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教育的圣地。
校史馆里展示了学校的各项荣誉和成就,那些熠熠发光的奖杯和证书无不是学校历届师生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学校在多个学科领域的突出表现,让我感到自豪和自信。学校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就不仅仅代表了自己的努力,更代表了整个学校的水平和实力。看到这些成就,我不禁产生了对学校的敬重和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展示学校的成就,校史馆还设有一些互动体验区,让参观的人亲身感受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模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场景。进入这个区域,我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课堂上。教室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黑板上挂满了色彩鲜艳的画,桌上摆放着精心准备的教具。我坐在一张靠窗的位置上,感受着清风吹拂着脸颊,仿佛真的回到了学生时代。这个体验让我明白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也使我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参观校史馆后,我对学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成就是师生们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更是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源泉。我会铭记学校的辉煌历史,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深体会到参观校史馆的重要性。校史馆让人们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有一个校史馆,让时刻铭记学校的辉煌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校史馆观后感【篇2】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并对其展示的丰富内容、独特陈列方式和感人故事感到震撼和骄傲。校史馆的参观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历史渊源,感受到学校对教育的坚持和努力。
校史馆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它设计独特,气势恢弘。进入校史馆,迎面而来的是巨大的校徽,栩栩如生的校训浮雕以及庄严的校训:“明德博学,礼仪廉耻”。这座设计精美的大堂象征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文化的奠基。
校史馆的展示楼层分为多个主题区,每个区域都有详尽的解说和丰富的展品,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学校的起源和发展的那个年代。首先进入的是学校的创办时期展区,这里展示着学校的创办历程、奠基人的事迹以及当时的教学场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文字和模型,我仿佛能感受到创办者当时的决心与梦想,感受到了学校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接着,我来到了学校的发展成果展区,这里陈列着学校近年来的重要成就、师生事迹以及各类获奖证书和奖杯。这些鲜活的展示让我为学校的发展感到自豪,更增添了对未来的期待。
我最为震撼的是学校的特色教育展区。这里展示了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展板和多媒体展示,我了解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追求卓越。我被展示的学生创新成果深深地打动,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突破,而且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展现出出色的表现。这一切都彰显了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执着追求。
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位曾经在学校就读的老校友,他在讲解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珍贵的经验和看法。他告诉我,学校一直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个性化的教育。他的话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参观学校校史馆让我更加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宗旨,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式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让我明白,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我们要珍惜这样一个优秀的学校,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用我们的行动去践行学校的使命和价值观。
回到教室后,我再次回顾了校史馆的参观体验,深思熟虑地写下了这篇观后感。我相信,通过校史馆的参观,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激发爱校之情,更好地投身到学校的发展中去,为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的校史馆是一面永不停息的教育镜子,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也铭刻着我们承载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怀揣赤子之心,始终保持对学校的热爱,为学校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校史馆观后感【篇3】
等待片刻后,我们便进入了这个不大但明亮干净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校史历史。大略浏览一遍后,戈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他为我们介绍了储能中学的建校、师资、获奖情况等许多丰富的内容。储能中学的前身是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由上海钱业领袖秦润卿创建于1942年,曾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享誉上海,培养了一批革命烈士和爱国人士。1946年6月,储能与新建中学合并,1956年又与新民、新联两校合并,易名为成都中学,1983年恢复储能校名,储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年著名思想家严复把达尔文著作《天演论》翻译为中文。其中有一句话叫物竞天择,效实储能,储能中学由此而来。此外还有许多名人在储能教书,段力佩是储能的第一任校长,周建人——鲁迅的弟弟和叶圣陶先生也曾在储能当教师。1997年,龙门中学并入直至今日。1989年学校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短短1节课的时间,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储能的历史信息,储能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真是受益匪浅啊!作为储能学子,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光!
校史馆观后感【篇4】
洒下一滴滴汗水,绽放出一簇簇绚丽的花朵。锦城学院坚持以诚信待人、以严格管理取信社会、以严谨学风著称、以优质教学回报社会的原则,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和公众向往。在全国318所独立学院中,锦城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特色学院”、“综合实力20强独立学院”、“公众满意度10强著名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等荣誉。
目前,这所新大学已成为未来培养工程师、会计师、管理人员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摇篮和沃土。锦城学院规划用十年时间办成西部第
一、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成为中国的知名大学。秉承"止于至善"校训的锦城学院人,正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以其独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新的辉煌。
文化:锦城学院新闻、锦城大讲堂、锦城青年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新浪微博、锦城学院新闻新浪微博、锦城青年新浪微博、财会部聚缘农场、文化传播部锦丰农场
锦丰农场成立于2005年,隶属于文学与传媒系。根据农场发展情况,成立锦丰农场有限公司,全权委托锦丰农场经营管理,负责本部门劳务班的安排和学时的登记。种植大蒜、香菜、青菜、卷心菜、花椰菜、豌豆、豌豆、青笋、葱、芹菜、白萝卜等。
现有管理人员45人。锦丰农场采用“目标—战略—人力资源”相结合的三环管理模式,制定不同的学期目标,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认真执行每项生产目标,全方位评价成效,完善奖惩制度。锦丰农场有内部机构,包括管立组、办公室、生产部、项目部、销售部、新闻宣传部等。
制定人事规章制度,建立薪酬管理,奖惩制度,任免迁调制度,对每位团队成员进行职前培训,定取调整劳务制度,各项制度严格执行, 锦丰农场的发展目标是在对2011年至2012年,建立一个绿色农场,以种植蔬菜为主,以学院市场为基础。我们将努力实行生产方向简单、栽培容易、种植容易的路线。我们的主要业务包括蔬菜的生产和销售以及花卉的零售。在这一基础生产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计划引进更经济、更易种植的新品种,使生产方向更加广泛。
在此基础上,锦丰农场成为周边高校农产品供需的主要市场,实现了业务的巩固和发展,资金稳定,生产技术更加熟练,生产产品更加多样化。锦丰农场施行以精神战略为核心的战略模式。激励大家艰苦劳作的精神,加强文化职能。
作好日常工作记录,作好一本书,两年后整理成一本书,记录农场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过程。
作为四川大学的战略延伸,四川大学百年的积淀为锦城学院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学院定位于教学型、应用型的综合性大学,秉承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引领社会、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投资企业广泛的社会资源,追求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力求把学院创办为创新型工程师、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和高素质管理者的培养基地。锦城学院依托四川大学百年办学,充分发挥地利、人文等优势,坚持为青年学生招聘优秀教师。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锦城学院既延揽了四川省优质高校的大批名师,又荟萃了众多行业精英,形成了一支知名学者和业内精英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全日制教师1038人,其中教授级165人,副教授级26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41.5%。
学院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144人,骨干教师732人,终身教授61人,客座教授15人,兼职教授27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近500人。学校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获得者34人。学校定位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锦城学院在类型定位上,文、工、经、管、艺专业都有,属于综合型学校,综合型学校的优势在于有利于通识教育,有利于跨学科教学,交叉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功能定位上,锦城学院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从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来。
校史馆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以麓山为荣,明日麓山以我为荣,校史馆观后感。
———题记
秋意正浓的十一月,随班级参观了校史馆。校史馆中资料详尽真切,使我大开眼界,麓山校园的故事如幻灯片似的一点一滴进入了我的眼睛。这里,展示了麓山的风采,麓山的生机勃勃,麓山的伟大……从建校到发展再到闻名遐迩,学校只用了10余年的时间。
我是第一次如此真切的了解麓山,并为之感到自豪,心地回响着一个声音:“我是麓山人,我为麓山荣。”
“麓山”—国以史明鉴,校以史明志
麓山的校训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理念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目的为“做豪迈的中国人”!校徽也由旧改新:由字母ls组成,是山麓的缩写。球上的三种颜色象征着枫林、山和蓝天。
表达着“学海无涯,麓山有路”。这是不是说来到麓山便成功呢?当然不是!
进入一所优秀的学校只意味着你有一个好的平台。至于你将来想飞多高、飞多远,要看你对学习的态度。成功者不是轻易地成功,而是经过考验和磨难才登达胜利的顶峰,正所谓韩愈先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并且麓山人觉得,不能死读书,只有全面发展才所谓优秀,观后感《校史馆观后感》。
这正是校志的精华所在!
朴实沉毅无所图,万千桃李报春芳
没有园丁,就没有花。麓山老师以各种生动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着你,让你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学习。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麓山读书。我记得每一个教我很清楚的老师。他们都有不同得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乐趣。看着学校历史博物馆园丁张张的志愿者们,我感到无比钦佩。他们是培养人才和精英,使祖国的花朵成为祖国的栋梁的人。
他们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奖,使麓山硕果累累,在三湘名闻遐迩。他们是学校的栋梁,是学生的好老师,是我们走向知识知路的护航者和领导者。他们鼓励学生们带着梦想,一个接一个地飞上蓝天,从无知的孩子们飞到有用的材料,如:
湖南卫视娱乐频道主持人杨铱姐姐是多播经典动画的领军人物。教她的老师是邓先生,他可以算是一个高中生。这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从这里走进清华北大,走进国外知名大学……的人才比比皆是,这不正是最好的诠释吗?
想到这些我倍感自豪,同时也促使着我的进取心,这些令我羡慕的学哥学姐们都给我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他们那令人“垂涎九尺”的奖杯,奖状和大学所在地,让我觉得现在自己取得的一点儿成就,相比较就是“小巫见大巫”。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怯步,我们应“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将他们作为自已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成为新一代的栋梁之才!
麓山十八年的成就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精英。我们是麓山的一员。我们不能丢脸到麓山去。今天我以麓山为荣,明天我以麓山为荣!
思源怀德,麟凤人;千寻百尺,崇德扎根;物事人非,中国典当记录;我想开这个博物馆,树立一个明确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