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概述
简书是一款集写作与阅读的社区类软件,主要包括两部分:简书笔记和简书社
早期是为了做一款支持Markdown的软件,后来逐渐演化社群的功能。其中的内容质量相对较高,也包含了散文、艺术、娱乐八卦、旅行、it等等各类专题,任何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界面简约、没有广告、文章质量高。
简书还支持写作模式,在简书·笔记中打开写作模式即可让撰写窗全屏化,再配合Chrome等浏览器的全屏浏览功能。简书·笔记能够达到与Q10、MTW之类的专心致志写作软件同样的效果。
(二)产品的用户
用户属性
从上图可以看书男女比例是9:1,男性用户居多。而年龄段在20-39岁的人是主力军。当然很大一部分说明了年轻人对新事物、好产品更容易接受。(男女比例这个有不同的比例,我是从网上找的数据,这个不一定对,请见谅)
地域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书,北上广大城市的用户比较多。
综上:北上广的20-40岁的愿意接受新事物、有对质量高产品需求的男性是目前简书的人物肖像。
(三)产品运营
根据酷传平台提供的APP下载数据统计简书这款APP每月的月增长如下图所示:
绘制简书用户增长曲线图如下:
针对总下载量和单月增长数来分析:
备注:
下载量为360、豌豆荚、百度、应用宝四个平台的数据综合。
单月增长数为app在市场上每月的增长量。
从简书用户增长曲线图的趋势来看:
简书这款产品正处于成长期,下一步需要完成的是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
简书是典型的用户创造价值的ugc平台。
(一)核心运营关注点
1.用户生态搭建
2.种子用户运营
(二)核心运营驱动力
1.氛围
2.话题质量
3.内容质量
从两张图中可以看书,2014年12月简书步入成长期
种子期间:
1.故事和综述
·早期的简书是作为一个全球首款支持Markdown的笔记本,这个项目持续了两年,早期是主打海外市场,但是效果不好,没有native开拓海外市场。于是在2012年9月份开始转向简书。2013年大概只有不到10个人的团队。当时的想法是产品、运营、推广同步进行。2013年4月份简书正式上线,2014年5月获得第一笔融资。
2.产品迭代
·早期是一个支持Markdown的笔记本,4月份公测,之后针对文章上线了专题功能、文章删除功能,分享功能、热门文章、点赞可以更新文章功能,针对社交提供简信功能.
·种子期期产品核心功能已经确定写作与阅读已经初步成型,简信、评论、点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给作者一个支持与反馈。早期的博客是一个自己的平台,而简书则是一个容纳大量优秀作者以及有情怀的读者,在这里一篇文章的受众绝非是新浪博客可以比拟的。简书更像是一个大的平台,在这里你既是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好的读者。
3.运营
2015年之前:找回文字的力量
早期的运营是靠员工寻找作者,拉很多优秀的作者来简书创作,这些人也是种子用户。2013年1月开始,简书开展“想想”主题系列征文活动,7月份《想想创刊号》发布。《想想》是由简书网创办、制作并发行的电子书品牌,《想想》书中的所有内容全部来自简书网。
2013年11月简书博客上线简书播客由简书出品,致力于将更美好的文字以声音形式带给更多的人
2014年3月21日简书作者成书计划启动。豆瓣这样平台来自己去帮作者完成出版分发,“简书”选择了与这些平台合作。“简书”会与作者签订一套限制较少的版权协议,一般只要求获得“在线发行权”,让作者保持对作品的其他权利。而“简书”则充当“出版经纪人”的角色为作者处理包括修改、上架提交等在内的一系列编辑流程。
这些方式使简书形成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同时也获得了种子用户的黏性。
成长期:
1.故事和综述:
简书的产品已经定型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的调整。在此阶段,重要的是粉丝的运营。简书通过神转折、明星效应等带来了大量的粉丝量,同时也是带来了不同类型的用户。增加了用户的多样性。
2.产品迭代:
2015年1月30日 进一步确认产品定位,从「写作阅读平台」更新至「基于内容分享的社区」。与此同时,简书的界面设计更加简约,完善了打赏功能,以及不同配置的适配性。
在此过程中,产品的功能没有太多变化,稳定性以及极致性增加。
运营:
2016年1月19日 推出“简书时光机”类似于微信年度总结的一个账单,这个可以使用户可以很好的了解这一年自己做了什么。这个增加了用户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增加了黏性,并且有一定的传播效应
2016年5月6日 推出“我就是要送你一万块! 简书神转折大赛”
一等奖:1万元现金+魅族PRO6手机(32g),共计3名。
二等奖:1千元现金+魅蓝note3手机(16g),共计20名。
三等奖:200元现金,共计50名。此奖项属于人气奖,简书将根据文章阅读量、评论、喜欢数等指标综合评定,作弊无效。
首先,奖项是很令人心动的,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一个参与度,甚至是吃瓜群众也想参加比赛。其次活动很有趣味性、应该是魅族和简书合作,这样既不会让用户觉得简书在生硬的做广告,反而用了一个神转折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具有传播性质的,而且第三名人气将会增加作者通过不同渠道推广自己文章的积极性。既做好了运营,又做好了广告。
·2016年4月23日 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联合举办“世界读书日”活动
这是一个线下活动,与人民日报的合作增加了简书的知名度,同时这次活动会增加简书的深度,也增加了用户的黏性。
2017年1月4日 邓紫棋邀请歌迷影迷到简书写影评
粉丝效应、可以通过邓紫棋带来很多的用户,同时也降低了用户进入简书的门
槛。
四、问题:
一、如果在当下阶段,你负责简书的用户增长,你会重点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增长?
简书推出的神转折活动期间,用户下载app显著提升
邓紫棋邀请歌迷到简书作影评,app又是显著增加。
1、从性别角度男女比例约9:1,邀请一些女性知乎、微信大v如咪蒙入驻或者与之合作。但在有些网站上,对男女比例的说法不一。
2、从年龄以及区域角度
3、创立儿童故事会之类的征文活动,要著名必须要求18岁以下的人写,并且分好组,筛选要细心。提高青少年的一个应用。其次,增加类似于亲人账户的分组,举行一场“我眼中的她”以父母和女儿各自的角度写文章,然后生成一篇文章。年纪大的人只是接受知识慢,但并非不接受新的知识。
4、邓紫棋签名会的粉丝量很大,同理,可以先分析下各行各业的一个人员基数,请不同行业的人做类似的宣传,带来不同的粉丝群体。
5、皮皮时光机也是使下载量上升的一大利器,再策划一些自带传播效益的活动、比赛等等。
二、该产品在未来的半年内,可能遇到那些问题和挑战。
1.变现不是太好做。商业化模式需要好的策略。
简书形成一个中心化的产品形态,文章投稿到首页推荐或大专题里,审核通过后,则有可观的阅读曝光和粉丝关注,这也是部分作者喜欢和坚持在简书的原因。
2.然而从流量分配看,目前的形态畸形而矛盾。
第一是流量分配问题。首页中心一致化,首页流量占据80%,没有建立个性算法,导致流量两级分化,推荐首页就有阅读,审核不通过则默默无闻。很多作者就会专门研究审核的规则,利用技巧去修饰文章。
同时热门内容更偏大众化,比如毒辣鸡汤,导致推荐内容同质化。更多长尾的文学,或专业属性的优质文章没有流量支持展示给喜欢的读者。
第二是社交关系问题。很多作者享受收到“关注、喜欢、评论”的反馈通知,但简书没有为社交行为做适当地内容关联和互动引导,粉丝没有稳定的复读比例,社交行为变成数据展示和作家名望。
而且,简书的文章虽然说相对于微博,博客或者其他的平台优质,但是碎片化的信息,不系统的内容,在粉丝们多次看热门文章会不会生厌。而且,相对于知乎来说,读者的参与度着实不够。如何改变现有的读者和粉丝的互动关系十分重要。
3.大量引入一些粉丝,但如何运营好是个问题。热门文章是大众,但是如何提供给这些人精确的话题,例如今日头条精准推荐。虽然有自己喜欢看的圈子,但是数量庞大,点击率不高,也没有办法判断文章的优质程度,这个需要修改。
参考资料
1.运营小白如何看待简书的用户增长
简书大事记
创业3年记
4.一篇分析简书的运营并被简书首页推荐的文章
“简书”困局,工具与平台的运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