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童喜喜|孩子哭法共分三种,六大招完全治愈~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喜喜按语:

有位孩子妈妈私下留言询问一个问题:“……孩子是一个挺不错的孩子,只是我们欠缺方法和技巧和他沟通,他现在三年级了,成绩目前不错,孩子最大不好就脸皮薄,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犯个什么错别人说他,他就哭感觉很委屈,这段时间感觉孩子不管是写作还是吃饭或是看电视都很难静下心去做,我私底下也跟他沟通过,他说他知道,到做的时候就忘了我说的话……”

我这些天太忙,就把问题抛给了团队——没想到,说时迟那时快!迅速跳出来三位,却正是新教育首席培训师飓风姑娘、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姑娘、著名阅读推广人萤火虫苏州分站站长小舟成群姑娘。

且看她们好一番探讨交流,童大喜我好不欢喜,遂口占一绝,诗云:

三个女人一台戏,

围绕问题叽叽叽,

三位专家笑嘻嘻,

无数方法解难题!

最后,又请飓风综合讨论内容,整理美文如下。

最最后:友情预告一声——明天有惊喜,大家请留意!

孩子爱哭,特别是上小学之后,孩子还爱哭的话,许多妈妈就要焦虑了。看:“孩子是一个挺不错的孩子……现在三年级了,成绩目前不错,孩子最大不好就脸皮薄,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犯个什么错,别人说他,他就哭,感觉很委屈。”这位妈妈对孩子爱哭感到很棘手,希望得到帮助。

孩子爱哭,有很多原因。我们只有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才能对症下药了。

第一,表达情绪的哭

孩子真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对自己不满意,又因为“脸皮薄”,心里自然不好受,别人一说,于是就哭了。养成爱哭习惯的孩子,别人不说,也要哭。这种哭,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不舒服,不满意而已,仅仅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对此,父母或老师一定要记住:事情有对错,情绪没对错。让孩子正确地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哭的时间与空间;等孩子哭过了,再讨论怎样改正错误,怎样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感到委屈的哭

孩子感到委屈有两点原因:一是不认可你的批评;二是不接受你批评的方式方法。

先说不认可批评。

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你说错了,孩子不认为错,就觉得委屈,就哭了。

对此,父母或老师就要等孩子平静后,与之沟通,平等交流。首先,要尊重孩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评价事情的标准,孩子有理的地方一定要肯定并尊重;然后讨论,怎样做事情才会做得更好,让孩子学会在比较中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

孩子觉得自己没错,还因为孩子做此事的动机是好的,希望做一件好事。但孩子没有预知事情结果的能力,所以只凭动机做事,好心办成了坏事。这时,如果你批评孩子犯错误,那孩子肯定觉得委屈极了,就哭了。

对此,你要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帮助孩子找到避免好心办坏事的办法。孩子就能在这样不断地纠错中成长起来。

其实有时孩子好心办了坏事,自己都很内疚,很沮丧,很无助。这时你再一批评,就是雪上加霜,他就更难受,他不哭才真是怪事!

真要孩子好心不办坏事,最好的方法是在孩子做事之前,提供几种思路,告之每种做法的后果,让孩子选择怎样去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话又说回来,父母或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处处正确,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去做事,孩子没做好事,只是提醒可以怎样解决。即使孩子不听提醒,也没关系,让他在实践中去获得你告诉他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孩子来说更牢固。

孩子只有在试错中才能成长,做点错事又怕什么呢?我们大人也不是经常都在好心办坏事吗?对此,蓝玫老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觉得孩子哭的时候,……不用焦虑自己束手无策,因为父母束手有时候就是上策。”

放手让孩子试错中成长吧,父母老师都轻松,孩子也能自信、能干、快乐起来,自然也不会哭了。

再说孩子不认可批评的方式方法

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对孩子犯错过于敏感、焦虑,就处处盯着错误,看不到优点,批评起来自然就严厉有加,甚至夸大其辞,上纲上线;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不给孩子留面子,“脸面薄”的孩子更觉得受不了。孩子当然要哭了。

对此,父母或老师,把孩子当人看,当同事看,就能允许犯错误,留面子,保护其自尊心,在私下里帮助,就不会搞得孩子无地自容哭一场,什么问题也没解决,今后照样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觉得委屈就哭,当然是允许的,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哭只能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只有在沟通与交流中才能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感到委屈就不会哭了,而是与人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还有,有点委屈就哭是因为从小娇惯的结果。通过阅读与观影,让孩子在故事中自我教育,就能培养孩子的败挫心理。就上面妈妈提到的问题,我们的榜样教师小舟老师建议看《精灵鼠小弟》等电影和书籍来解决问题。

第三,哭是制胜的法宝

哭有时会变成孩子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说严重点是孩子用来战胜父母的法宝。

在婴儿时期,孩子一哭,父母马上就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这种无条件的满足孩子要求的母性之爱,应该随着养成孩子有规则地进食与有规则地排泄开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用有条件要求的父性之爱,既纪律、规则等来严格要求,进行塑造。

许多家庭,见不得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就满足他的要求。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哭自然就变成了他们法宝了。

对此,父母和老师要温和而坚定培养好习惯:

1、父母或老师让孩子明白自己有哪些责任,每天必须完成哪些任务;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养成哪些习惯。

2、要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并按规则奖惩。

3、在培养好习惯时,无论孩子怎么哭,决不放弃要求。孩子要哭,让你哭,给你时间哭;但哭过后,该做的事得继续做,直到完成为止。当孩子知道哭不管用时,自然就不哭了。

纠正孩子坏习惯,只有建立规则,遵守规则,养成好习惯来替代,别无他路。这,就能解决提出的问题这种写作、吃饭、看电视都很难静心去做的问题。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其实,孩子哭吧,哭吧,哭吧,更没啥!

只要父母老师搞清楚了孩子哭的原因,放手让孩子们哭,让他们的情绪得到正常的发泄与疏导,他们就能在有哭有笑中茁壮成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