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才是面对苦难的正确姿势?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在我们的价值观里,我们总是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学校教育也总是在向我们灌输百折不挠、战胜挫折的道德品质。然而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难道经历了挫折和苦难就可以演《周易》、作《春秋》、赋《离骚》了吗?

纵观我自己的成长历程,太多的失败经历不但没有让自己变的更强大,反而造成了自己习惯性的悲观、绝望、回避的心理状态,然后因为这种心理状态就一再地让自己重复失败,进入恶性循环。曾经的苦难并不总是磨练意志、成就伟大,这个世界也不会因为你曾经遭受的苦难而对你有一丝的眷顾与同情,它只会在你的苦难上再踩上一脚,然后将你彻底打趴在地上。怎么办?

同样的世界、不同的思维模式便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激发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样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有的人情绪低落,认为自己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有的人则情绪高昂,认为自己又有了新的挑战;同样一次爱情挫折,有的人悲观绝望、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反省自身、完善自我。其结果可想而知,败者愈败,胜者愈胜,最后所处的人生境地便会有着天壤之别。而造成这些差异的源头是我们所具有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同样的事件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认知,从而激发了后续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而每一个这样的行为差异都犹如蝴蝶的翅膀,在改变和放大着我们的人生境地。可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而凡是将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让自己从苦难中站起来的人都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心智,以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心智转变思维模式、改善情绪状态、提升行动力,一次又一次地震动蝴蝶的翅膀,最终成就自我。正所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所谓思维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动化的思维惯性。即当出现激发事件时,我们的大脑会在瞬间无意识地作出应激反应,产生相应的信念和情绪,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详细理论可以参阅心理学ABC理论)。

而若我们想要作出改变,提升我们应对挫折苦难的能力,首要的就是改变这种自动化的思维习惯。改变思维模式可以通过人为设定“一……就……”自动化程序来实现。

第一步:觉察自己大脑自动化的思维惯性所产生的负面信念和情绪;例如,一旦考试失利,就会产生认为自己很笨,不适合学习的信念,并激发自卑的负面情绪。

第二步:针对特定的激发事件和负面信念情绪设定“一……就……”的自动化程序;例如,考试一失利或一出现自卑等负面情绪时,就去联想“我很自信”、“我可以的”、“努力”、“奋斗”等正面词汇并激发相应的正面情绪来替代负面情绪。

第三步:将这种有意识的程序设定强化为大脑无意识习惯,从而替代原有的思维模式;从“考试一失利就自卑”切换到“考试一失利就激发奋斗情绪”。

其次,管理自己的情绪,养成“目标—行动”的行为模式

时刻警惕自己的负面情绪,当出现负面情绪时立即激发正面情绪,避免在负面情绪里沉溺。(当负面情绪太过强大时,不宜强行转换,需要科学的消解,方法可见《当我们冥想时我们在作什么?》)消解负面情绪、积累正面情绪,让情绪为目标和行动服务,而不是让情绪阻碍行动和目标的实现。什么样的情绪有利于行动和目标,就培养自己这样的情绪,这就是我们不断提高自己情商的过程。面对一项任务和挑战,我们需要作的是针对任务和挑战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刨除情绪的影响。不断警惕自己的负面情绪,改善自我激励状态。

悲观的自我感伤,绝望的回避,不会让你的人生获得任何改变;乐观的行动,才会有无限的可能。做一个保守的乐观主义者吧,干了这碗鸡汤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