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吃货不孤独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你需要有立场”,写了很多不着边的话,写了很多不中听的话,很多朋友也跟我说了,你这个人很偏激啊,什么立场,主见,偏见。我们这个社会要宽容,要和谐。
当面对如此大是大非的帽子从天而降,吃货顶不住了,第二天赶紧调转笔锋,说点别的事情了。其实,我那天写完是有第二篇在等待的,就是当一个人的立场有了,有偏见之后,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梁漱溟先生说:“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发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
拿我读书的例子来说,我记得小时候看小人书,读到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仅仅是为李陵将军说了几句好话,惹得龙颜大怒。打入地牢之后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受死,一种是接受奇耻大辱般的宫刑。然后,司马迁就接受了后者。那时候,我作为一个小孩子的偏见是,不过是苟且偷生,何必如此冠冕堂皇。怕死的大人物们,为了生存,找些借口而已。
多年以后,读到《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翻译过来就是: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这就是著名的韩信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司马迁在写这一段看似传奇的事,但是自己却比之惨一万倍,内心煎熬的那种感觉,尤其是看到其中“匍匐”二字的时候,我居然能够深深感受到司马迁在写这一段文字时候,内心的羞愧、焦灼、愤怒。但是忍辱负重之下无奈、轻描淡写两个字“匍匐”,写出了韩信当时的状态,也写出了自己在宫刑之后的心态。
他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能想到后世千年之后,有人口中唱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来歌颂梦想与希望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个涉世未深孩子的看法,如果司马迁之后没有鸿篇巨著写出来,那么他的玉碎是值得的,所谓“立言立功立德”。玉碎之后自己立个德行就好。但司马迁恰恰有这个能力,能够写出流芳百世的文字。“匍匐”,苟且着生,用此生一块残玉,建一座史书的宫殿。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的经典传世。
这些想法,是我站在当初那个孩童的立场,然后又试着站在司马迁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改变了自己简单的”玉碎“想法。最后的道理想通了的这个过程不是人云亦云,不是书云亦云。是经过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想法。
在回退到生活中,我工作以后见到的大领导,都是心胸开阔,襟怀坦荡之人,那些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真的在职场之上没什么大出息。
所以“人有大格局,才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人成长的过程也是如此,每一次有了偏见以后,再看问题,看别人如何看这个问题,别人的看法跟我不一样,为什么跟我不一样,是不是别人有更多我不知道的理由?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只有带着问题来思考,才能将知识学得更透彻。
偏见,并不是洪水猛兽,有偏见以后不去学习,不去了解别人想法,固守一方,甚至守都守不住了还在固执。这才是人不长进的地方。
我见过一些朋友,背会了很多守则,也懂很多法则,但归根究底,都是别人总结的,并且喜欢用“道理我都懂”这句来抵挡别人的劝进,其实,道理是别人的,在自己没有努力做事,形成自己的见识,没有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个道理……真的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