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意大利冷门佳片《完美陌生人》中,有这么一个暖心的片段。17岁的女儿给正在参加家庭聚会的爸爸打来电话,女儿告诉爸爸:今天男朋友的父母外出,男友邀请她去他家过夜。这可能是女儿人生中的第一次,女儿有所犹豫,他想听听爸爸的建议。
如果是你,你会说:才多大点孩子,居然有这种想法,想都别想,不准去!
还是会说:你的事情你自己决定,反正别后悔!
在我看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后,我觉得跟孩子沟通有一个折中的好办法,那就是情感引导。
孩子需要理解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我们知道向这个人倾诉,他给我们的回应是:你傻呀,这个事根本就不是个事,不用去想了。通常情况下,我们就会选择不告诉他。如果我们预计某个人会理解我,而不是批判我,我们会更愿意告诉他我们的心事。
之前,我儿子每次弹琴的时候都会说:妈妈,好难。我听了很不以为意,“难”不是自然的吗。我跟他讲:学习就是要坚持,你每星期学新曲子,天天练不是也过来了吗?在这以后,每次练习新曲,孩子都这样说。愚蠢如我,每次我只会变着法的否定他的感受,“不难,坚持下去就好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你就是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听得多了,我觉得孩子的确不容易,我似乎应该改变方法。于是,我对他说,“妈妈也学过琴,我知道每次练习新曲你都会觉得困难,那是因为你又要重新开始了。学钢琴,永远在不断地重新开始,确实不容易。妈妈陪你一起,我们一点一点努力好吗?”刚开始,我觉得我对孩子感受的认同并没有引起多大改变,孩子依然说“好难”。突然有一天,娃对我说:妈妈,我觉得弹琴是挺难的,但是没有以前那么难了。被别人理解是多么重要啊!
生活五味杂陈,有苦有乐,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只看好的一面,屏蔽不好的一面,那只是掩耳盗铃。孩子有权利觉得困难,有权利表达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如果他的感受能够被理解,同样是面对困难,也许他的心里会心里舒服点。
为此我甚至感到庆幸,我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了。如果他在我这里永远接收到的反馈都是否定,也许终有一天,他不会再告诉我这些挫折了,我将没有机会听到孩子的真心话。
孩子是独立个体
有妈妈曾经感慨,孩子不会走路的时候最好,我要带他到哪里就到哪里;现在会走路了,就爱跟我做对,我说向东他偏要往西。
是啊,那是我们的孩子有进步了,有独立思想了,我们不能再像对待一个物品一样对待孩子。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做到什么,最好提前告知:什么事将发生,在这件事中他应该遵守的礼仪、规则是什么。这样,即使孩子也不那么配合,但不至于那么抵触,因为他受到了尊重。
周末的晚上,我会允许孩子看会电视。但是,孩子对于时间没有太多概念。有时候不知不觉之间,他会看很长时间,导致来不及讲故事。那时,我只能要他立刻关电视睡觉。然而,我发现,即便他躺下了,也会翻来覆去半天睡不着。现在,在电视时间结束之前十分钟,我会提前告知孩子,你还有十分钟看电视的时间就到罗。如果你拖延一下,意味着我只有给你讲一个故事的时间了。这样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里有数,那就是看电视时间快结束了。下面是磨磨蹭蹭关电视呢?还是快速的关电视呢?孩子自有选择。如果慢,意味着少讲一个故事。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执行力比较强,他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关电视、听故事。
孩子需要帮助
开头的电影中,有的父母可能说,我最尊重我的孩子,我什么都听他的,他的事情他自己决定。然而,孩子心智成熟到不需要一点家长的建议了吗?
《完美陌生人》中的爸爸是一个智慧的爸爸。他没有批判孩子此举对错,也没有放任孩子不管。他给出一个成年人的建议。他说不要指望我支持你。如果你去男友家过夜,只是因为他不高兴,我觉得这不应该是唯一的理由。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你明天和朋友的谈资。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吧。但是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有大把时间。
片中,爸爸并没有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认为到这个年龄的女孩谈及此事是正常的。爸爸在给予孩子建议的同时,尊重了孩子的选择。片中的妈妈是一个心理医生,但是女儿不愿意跟她讲自己的事情,因为妈妈觉得自己永远手握真理。孩子的想法渴望被看到、渴望被尊重;当他们有困惑的时候,他们需要成年人的指引。
你是希望孩子的事情你最后一个知道,还是第一个知道呢?
p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