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泛娱乐化| 现在的影视为什么不好看了?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影视作品作为新时期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深刻的影响着大众的精神生活,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与道德风尚的形成,低劣的影视作品却干扰着社会道德底线的沦陷。然而在社会转型期中,影视作品“泛娱乐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从电视节目到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群体、从“抗日神剧”到各种“无厘头的闹剧”博取眼球,从“戏说历史”到“践踏伦理”哗然取众等等,无一不说明在经济与利益的诱惑下,电视、电影市场有一大批低俗的影视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意识,这并不符合我国新时期的大国形象。因此,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对影视作品在创作中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掌控与鉴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的影视作品,更多是单纯地强调画面、技术、娱乐性,削弱观众的世界观、人生观、评判道德的标准。低劣的影视作品从社会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腐蚀人们的心灵。影视制作方为了追求高额的票房与娱乐轰动效应,可以戏说历史,不尊重史实,将历史与典故改得面目全非,直接伤害了人们的道德认知。泛娱乐化的影视娱乐现象促使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推进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改变,追求自由与浪漫的西方爱情与纯洁保守的东方思想形成了典型的冲突,影片制作方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不惜一切手段创造裸露的片头,大势宣传情色,当前社会中随意性的婚前性行为、急剧攀升的离婚率、公共场所性骚扰事件与这类影视作品密切相关。

21世纪,纸媒时代逐步滑入低谷,网络流媒成了年轻一代的宠儿,人们以感性的方式取代文学阅读中的想像与理解,以娱乐的心态看影视作品消遣时间,影视作品是以最直观震撼的视觉、听觉冲击力吸引观众,但这种阅读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欣赏方式,约束了观众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逐步形成了无目的与无条件的接纳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被动的接受电视、电影所传递的信息。影片中暴力与情色片段的泛滥,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也满足了制片方的宣传及市场卖点。21世纪的校园暴力、性丑闻事件也更进一步证实了低劣的影视作品误导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致使他们做出了更多的过激行为。

影视片中欲望与道德的碰撞,在泛娱乐化的消费市场中,影视创作人与制片商在欲望与道德的碰撞中,大多的导演巧妙的演绎苦情戏来亵渎传统道德博取观众的同情,其实是制片方为了迎合低俗的消费者市场,忽视影片本身具有的导向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价值的功利色彩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重,影视作品也以追求利润作为根本目标,电影、电视作为新时期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在文化与信息领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电影、电视市场也趋向多元化,对中国的传统观念与社会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例如娱乐至上的潮流对于庸俗、低俗思想的推崇;生活化表象表现对于人生理想追求的贬低;老套概念教化对于新时代青年性质的隔绝;无底线的求异求新造就文化品格降低等等。

唯有强化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推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自我巩固才是正道。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的传播与外来思想直播影响了我们的意识与认知,新时期的中国,要合理利用影视作为传播的媒介,传播民族的文化,提高自我修养。通过影视文化的挖掘开拓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德育方法,正确引导影视作品的社会舆论与评价,促进和谐社会的共建。

影视文化传播作为当前最有效的媒介之一,它对人的主体需要、道德规范、科学观念、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教育程度等形成直接的干预与影响。在泛娱乐的背景下,以及当前的国际形势,影视作品如何传递中国人的形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影视作品中树立健康向上民族气质,批评有违道德意识与有损人民形象、国家利益的行为,是每个影视人与教育者的职则与义务。

文章出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