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上最“虚有其名”的开国之君!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提起开国之君,人们通常联想到英明神武、英雄了得,是当世的俊杰。但在历史上却有一些开国之君,却并不是凭自身能力,而是靠其父祖打下的基业而成为开国之君的。如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等等。所以,在这些开国之君中也就不乏“浪得虚名”的庸碌之辈。若论谁最浪得虚名,那非晋武帝司马炎莫属了。

但是,司马昭在世时,对其长子司马炎并不怎么满意,司马炎比较浮夸、庸常。而其次子司马攸却聪慧好学(幼时即受到其祖父司马懿的器重),在政治上颇多建树,很得民心,在当时极有名望,远远超过了其兄司马炎,朝廷内外要求立司马攸为世子(继承人)的呼吁很高。而据史载:初,文帝(司马昭)以景帝(司马师)既宣帝(司马懿)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司马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司马师)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也就是说司马师无子,司马昭将其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并表明司马师一系才是司马氏的嫡脉正支,自己只是替司马师一系暂时看护江山。其实就是变个花样,想传位给其次子司马攸。但最终遭到何曾等人的坚决反对,而司马昭本人也怕会引起司马炎、司马攸兄弟的内斗。所以,还是了立司马炎为世子。

有人将晋朝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归罪於白痴皇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又何能当其罪?当其罪者,其父司马炎也。其时晋朝的江山也是刚从曹魏那里偷来不久,其根基还未稳,而司马炎竟白痴地以为一位智力残缺的君主也能驾驭群臣、治理好国家。

司马炎为了对抗士族,大封宗室为藩王,其结果却遭酿成“八王之乱”。其时,晋朝经历了汉末三国的长期动乱,汉族人口大量锐减,尤其在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人口空洞地区。值此时,边疆诸多游牧民族趁此空虚纷纷越过长城内附,而在北方很多州郡已经此出现戎狄居半的情况,边疆的民族争夺事件也频频发生。而这其中又属并州胡(今山西境内的匈奴、羯等)的潜在威胁最大,司马攸就曾建言司马炎杀掉匈奴贵族刘渊,司马炎不但没听,却也没作出任何防范措施。后来的“五胡乱华”,司马炎也难辞其咎。

这晋武帝司马炎后来平吴的功业,其实也都是靠其父祖而攒下的资本,而并非其本人的神武所致。晋武帝司马炎的自身能力低下,其实不过是位盛名掩盖下的昏君而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