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麦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21天效应”,没听过也没关系,我向度娘要来了官方解释,她是这么说的: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终于从无到有,好像就是这么一晃,简书里“公开文章”那一栏就从0到了21,因为一开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起,知道了有简书这么个平台之后也只是光看不写。
但我还记得我写的第一篇就是表白,表白了某个人,表白了简书给我一个平台,鼓起勇气把写好的文发到朋友圈,后来觉得太明显了又把朋友圈删了,后来才知道已经被他看完了…(后面的故事留着以后说)
日更给我的21天效应就从那时候开始,我定下一个小目标——坚持日更。后来发现这件事真是…说得轻巧做起来难啊,中途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嫌事情不够多,是不是闲得慌才给自己搞“日更”这么一出,然后也想着到底要不要放弃…
特别是在没有灵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的时候,放弃的念头就会冒出来,想着1000字要怎么凑才够(我给自己日更的唯一要求就是每篇不能低于1000字),每次抓头皮抓到痛不知道写什么,我就提醒自己要坚持,逼着自己去找灵感…
那要怎么找灵感呢?我想了几个办法…
1、读别人的文
不论简书还是公众号,我都读,不管是否感兴趣,我都读,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也有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是读完的感受,这时候就会记录下来,等读完了就着手写自己的文。
然后我就发现,为了找灵感,我读了不同类型的文,可能有毒鸡汤、干货、科普、×××小技巧。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些“健康”、“手绘”等等的一些专题,我看到了很多营养师、健身教练、喜好烹饪的绘画达人分享出来的,关于一些健康小tips或者是一份简易菜谱,无形当中我也学习到了一些生活小技巧,有种满载而归的满足感。
2、看看电影或者是综艺
这个有两个好处,第一就是放松自己,让紧张的脑子轻松一下,第二就是在视频里找灵感。
没灵感的时候也别把自己逼得太紧,适当的放松可能灵感突然就冒出来了呢?然后就自己允许自己看一部电影,最后实在没灵感,就着电影的剧情内容,总会有自己的感想吧,写不出影评写篇读后感也是不错的。
所以几天前的日更“观影分享”里面我就分享了《隧道》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两部电影,不过这两部看完真心有点难受,感觉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人心…(真的强烈推荐…玻璃心谨慎观影)
说到综艺我一般就是看《超人归来》,除了看萌娃奶爸,里面也常常会冒出很多的育儿小知识,以真人秀节目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有种言传身教的感觉。(个人超迷大韩民国万岁三胞胎,很喜欢宋爸爸的教育方式)
3、出去走走,观察路上的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走在路上或者待在哪儿的时候,喜欢观察别人,看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推测ta的一些心理。
事情可以小到可能发生在厕所排队,比如:看到队伍很长就转身走开的可能是性子很急的人,当然也可能有急事要去做;憋得不行了有人会让同伴帮忙在门口看着然后冲进男厕,这样的人可能是平时就大大咧咧放得开的人;而有的人憋不住了会选择插队跟人解释,但又没等对方回应后就进去方便的人,这样的人可能平时比较不介意打破规则或者真的只是要憋不住了;还有被插队的人有的可能会骂骂咧咧的谴责,这样的人挺有正义感的但是似乎又少了点人情味…等等等等。
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只要留心的去看,冒出来的可能不一定是灵感,还可能是惊喜~
4、想想自己今天一整天发生的事情
因为通常我是晚上写日更,所以如果没有灵感回忆一下当天一整天发生过的事也是可以有写作想法的,就像写日记一样,慢慢的我发现,回忆一整天发生过的事,是一个整理,总结,思考,甚至可以是计划第二天的过程,这比找灵感有意思多了,不信我们可以来试一试。
日更给我的21天效应办法总比困难多,每次一遇到难题我就这么让自己冷静下来。一开始我是为了找灵感而找灵感,而因为没有灵感然后去寻找的这个过程,我竟然获得了意外的收获,比如…不经意间就会去总结自己的一天,不经意间对身边的小事有了关注,不经意间又发现了些美好的事物…
其实在有灵感时也带给我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更善于捕捉身边的美好,冒出了灵感以后及时记下来也让我的执行力有了些许提升,当用自己的灵感和别人交流甚至是头脑风暴时,更善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以上这些,都是我当初做下的坚持日更的决定,并且真的这么落实之后带给我的。感激当初给我冲动写日更的人,21天,21篇文,养成的不止是日更的习惯,还有日更在背后默默带给我的更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