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茶酒双姝,男人难以抗拒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平日里去一些中餐馆或火锅店吃饭,落座上菜之前,服务员通常都会倒一杯清茶,让客人品味,打发等待的时间。

此时喝茶,当然就没有讲究茶道“廉美和净”什么的了,浅尝辄止的有,鲸吞牛饮的也不在少数。

中国人吃饭就求个热闹,推盏举杯间,茶水与酒水齐飞,脸颊共椒油一色,光膀赤膊上阵,如此才够酣畅淋漓,才能气氛热烈,才算宾主尽欢。

至于雷雨过后,“采撷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飞起绿尘埃”,然后“汲新泉,烹活火,入瓯子,滋味舌头回”,那是雅士骚客们的作为,阳春白雪有余,却少了些生活气息,和这筵席上的恣意妄为是格格不入的。

待到喝酒时,觥筹交错,耳酣面热,一旦这样的氛围绵延开来,想不醉都难。如果多喝了几杯,旁边可能就有人“察言观色”,适宜的为你倒上一杯热茶,催促你“快喝点,解酒的。”

可见,吃茶喝酒在中国人的宴席上是分不开的。

我自己就挺喜欢这种吃饭的氛围,热闹,热情,随意,随性,不像吃西餐时的那种精致,还得有繁琐的礼仪。

由古至今,茶酒文化始终贯穿于我们的历史之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调剂品,名人雅士,市井匹夫,无不为之倾倒流连。

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有《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既赞誉了剡溪茶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又夸张的说明喝茶可以明神静气,顿悟得道,由衷的表达了他喜茶爱茶之情。

宋朝徽宗赵佶,御笔作书《大观茶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从茶叶的栽培,采制,烹煮,鉴品,一一道来,为后世人所称赞。

清朝乾隆皇帝同样嗜茶,“铁观音”和“碧螺春”之名就出自他口,他还有一处专门品茗之地,名“焙茶坞”,退位之后便终日在此喝茶写诗,88岁寿终,可谓中国皇帝之寿魁,喝茶便是他一大养生之法。

青莲居士李白,唐朝有名的潇洒郎君,其诗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和功效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成为后世研究茶叶的重要历史资料。

除此之外,他好酒之名更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看这酒喝的,都出现幻觉了;而在好友杜甫的眼中,“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酒喝的,公然藐视帝王的尊严,就问一句,还有谁?

竹林七贤中阮籍饮酒狂放不堪,酒鬼刘伶则以酒为荣,唯酒是德;白居易为官上任一年之时,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许世友将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要出去见见阳光,女儿问医生有没有办法,医生犹豫再三说:“除非给他一杯酒”,最后将军竟奇迹般的站了起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真可谓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

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喝茶(酒)是附庸风雅,故弄玄虚,毕竟好茶好酒价格不菲,过于讲究的话会沦为炫耀富贵的一种手段,大俗之至。

品茗饮酒,到底是雅是俗?美学中有个名词叫“视野融合”,会心者得其意趣,凡事有度,才能体会那种恰到好处的美。

我暂时没有品茶论道的能力,不会一嗅,二调,三咀,四吞,五回,只懂得将茶水倒入肠胃里了事,说不出清幽韵香里蒸腾的是何种人生;也没有煮酒论英雄的胆识见解,只会伴着“哥俩好,五魁首”灌着酒水入肚,讲不清辛辣甘冽中浮沉的是何种寂寞;但当我大口吃茶,大碗喝酒,真的感觉笑泪由我,自在踏实。

有人说:酒如香腮红一抹,妩媚得倾国倾城颠倒众生;而茶是两颊生梨涡,清新得如沐清风沁人心脾。

这样说来,不就是两个姿态各异却诱人至极的绝代佳人了吗?很少有人拒绝得了吧,至少很少有男人拒绝得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