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高考结束了,高三学子的终于可以歇息一会儿了,而中国的母亲呢,他们要做什么呢?
原谅我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一则新闻,记不清具体的地点与人名,只记得大体内容:为了孩子的成长与高考,全家人搬到孩子的城市,母亲负责照顾好孩子的起居生活,而他的孩子今年高考毕业了,母亲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做什么?
看完这则新闻,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是称赞中国的母亲太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了呢,还是批评中国的母亲,中国的女权,还停留在最简单的位置,撇去了孩子,撇去了丈夫,撇去了家庭,是不是就没有值得存在的了?
首先我想表明我的态度,我不赞同女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那么低。
不管是母亲还是女人亦或是女朋友,处于一种低于男权的位置,或是处于一种名义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为孩子尽心尽力的付出,是的,可以基于一种爱孩子的母爱我没有说不伟大,母爱如沐春风,母爱是暖心,母爱是细微感动可以催倒坚固城墙。
但是比起在后面追着孩子的母亲,为孩子操劳一切生活起居的母亲,以及那一切为孩子着想后被孩子不满意的母亲相比来说,我比较喜欢和孩子约法三章,以及适当的奖惩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该做与不该做,让孩子自己接触自然之后,慢慢教导,有孩子有自己水平区域的思考空间,慢慢学会思考,是孩子一步又一步的进步。
而身为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难道说还没有生活的自理的能力么,需要举家搬到同一个城市去照顾一个高三学长,我以一个过来人来说,如果我正在做一道数学思考题,那妈妈端了一杯牛奶进来,说“孩子辛苦了吧,来喝杯牛奶”看着那关切的话语与亲切的关心,但是我是不耐烦的,我想说“妈,你把我思路打断了”两个都又错,两个都没错,母亲关心你错了么,没错么?我在思考问题,错了么母亲打扰了我的思路,没错么,不耐烦的态度,没错么。
我是错的也是对的,母亲是对的也是错的。
学业是孩子的,过度关心,没必要,他有压力。不闻不问,不行,他会没动力。凡事总求一个度,物极必反。一个高三的孩子,他应该要会有自理的能力,你母亲再爱孩子又怎样,你能陪他这一声,你那么操心,那么说句不好听的话,你不在了,他离开你就不能活了,如果设想百分之一成真了,而正好也有一部分人是那百分之一,那么这样的悲剧怪谁?你穷尽一生的溺爱,给你孩子带来了什么,没有耐性的暴戾,还是对你的不领情,不知道感恩………可能不会有那么糟糕,这是最坏的结果。
但是,有多少母亲在街头巷尾感慨自己为孩子做牛做马操碎了心,就有多少孩子在抱怨自己的生活被父母掌控。
付出有时候真的不是对等的。
美国是个尊重人权的国家,就欣赏他们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过了18岁父母就不再对你负责,你已是一名合格公民,你要做什么父母不去干涉。
而那时候的父母呢,母亲有自己的追求的话继续学习化妆,搭配,以及做其他有意义的事,夫妻旅游,我父母生你养你就到这里了,就到孩子18岁了,你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我也是一个个体,我生了你,养了你,教育了你,但是我身为一个母亲,孩子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我有我这个年纪该追求幸福的权利。
或许中国母亲缺的是什么,大抵是追求吧,生活的柴米油盐抵消了她们爱美的心,为家庭,为孩子,他们失去了青春的美丽飞扬,让我们记住的是她们的操劳以及那爬上容颜的皱纹,母亲是辛苦的,但是有自己追求的母亲更美。
你有孩子,有家庭,最后有追求,追求是一个不与时代脱轨的心。
我把孩子生下来,我是你的母亲,但是孩子,你不是我的全部,我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样的母亲,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