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洁
一个有趣“有料”的妞儿。
心小脑子有没有变大?停——茫期
不知道从何时,不是需要进一步,而是想找回最初的自己!在不安中迷茫,在不安中焦虑,在不安中放纵自己!
直到自以为的放纵是放松,持续了一小段时间过后,生活提出反抗,作乱了。
工作中出错率极高的情况下,和导师谈心,换来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低谷期,会过去的,我相信你。
生活中友圈反应:我变了,和以前那个知人知己的小太阳不一样了,这期间和舍友掀开锅吵过,后面自己又做了一个突破,就事论事将关系复原。后朋友说:这段时间状态不行,不是原来的你了,得要回来才行……
高尔基曾说:“哪怕对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种种声音敲打过后,才会在某个深夜,盯着黑夜闷声问自己:放纵自己太久,这是你想要的么?不,不是我想要的,这份不安不足以毁了我,那我就需要靠这份不安,来拯救自己!
书——唤醒
第一个想到不用与外界表达,自己内化的方式,就是和书交流,那种无言的交流。
已经忘了最初和柴静的《看见》这本书的缘是何时结下的了。这几天,备考说紧张其实并不然,佛系心态。余外更像一日三餐般少不了在啃书,可能阶段不同,从一开始看《看见》这本书的心颤落泪,感觉世界好像真不像自己想的那般模样美好。回想从前和妈妈说一些很美好很美好的事情,被回了一句:不入社会不知水深。
这句话很久不能理解,但是越到现在,越能感觉到,因为好多人的今天,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明天,只是不知道惊喜与意外哪个会比较早到罢了。
接连看征地这一篇章,重复看两遍的时候就很理解,其一是家里最后也因为湿地公园即将征地,其二是范冰冰事件折射的一个阶层与原则问题,只能说认知有了一定提升,不再如此感性,对待社会问题也不会那么漠然置之。
影——启发
有一天到朋友家住,选择一部电影《燃烧》,后续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了戛纳电影奖。一部电影就像一本书,好电影同样能更直观地给予你提升,这一点不比看书差。
看了一下同样关乎阶级问题,看到了两款有趣,但又能理解的影评:
①强调阶级意识和“饿感”,当你忘记手中的橘子心中才会有橘子,当你忘记看不见的猫真的猫才出现,当你忘记即将烧毁的仓房,仓房便牢牢占据了你的心。穷人的饿是肉体的小饿,吃饭就解决了,富人的饿是精神大饿,空虚焦虑如枯井,性酒精毒品也难解,一把火烧掉心头的仓房,下一个仓房又出来了。
②夕阳对话和舞蹈很赞。举起双手是质问生命的意义,烧掉仓房是烧掉没用的人。有钱人烧了大棚打着哈欠为新玩物画上浓妆,蚁民只能用暴力终结身份碾压。猫,井,女表,化妆盒是零散的线索,因果关系却被李沧东深深掩埋。真相平静如山中的水库,情绪却汹涌如燃烧的烈焰,伴随着刘亚仁的呼吸穿过屏幕触摸你。
这就是收获,在不安里,看一部电影,也能唤醒内心的那一点动力,抨击内心的不安?逼问为何不安?改变这种不安有什么法子?在脑回路与现实撞击的同时,摩擦出一道光,使得最初的心又得以重见光明。
悟——行动
有时候,你觉得凡事差不多,怎么样都行,实际上,只是因为你不行。差不多的状态就是,我以为我做到了,我以为我做好了。不安的折射就是,你可以做得更好,为何要敷衍自己?
比如,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就是跟着一点兄每天翻盘复盘,从生活的重点着手,不脱离大方向,去落实每一步。
比如,答应乐和哲鹏哥写一篇作品,真的完成了。
比如,去链接一个新老铁,好似找到了共鸣。
比如,和同桌去面基。
比如,尝试一切……
往后,不多言不多语,笃信认真有了积累就会变成进步。
因为除了自己,你没有对不起谁。
我的座右铭——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