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近两年来传统经济不景气而谈谈我的看法。
1、传统商人对经济的悲观情绪大于理智的判断
现在中国商业格局进入了一种特别复杂的阶段,很多传统型企业纷纷进入了一种低潮期,大量的企业倒闭关门。于是悲观情绪弥漫了整个社会环境。但是只要理性的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众多导致了现在濒临绝境的根本原因并非是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地租、经营成本过高产生的。而更多源于企业产品的老化、经营模式的老化以及销售模式的老化。
传统商人依然把希望寄托在市场的复苏或是宏观经济形态的改善。似乎这一场社会升级变革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己只需要等待和背动接受一样。当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一个极度饥饿的需求状态喷发出来的社会驱动力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需求就在那里,我们只需要提供就好了。
早在10年前,我就已经听到了中国企业需要尽快转型的声音。我们再用老一套的思路已经不能再符合未来市场需求。这样的声音我们听到了但却谁也没在意,到了今天大家在意了却无力转型了。这就是我看到这个时代最落寞景色:你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2、旧模式成就了他们,也将毁掉他们
我认为中国商业是最聪明的阶层,他们对机会敏感,行动力又强,这也是使得他们能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里获得巨大的收获。当然前10年有一批人倒下了,但他们更多是因为中国政府对经济并没有表现出足够开放的姿态。但是在30年后的今天我相信更多倒在路上的人并不是因为外力干扰,而更多原于自身的保守。
在近两年前我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已经谈及了代理制时代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代理制就如同军阀一样大量消耗了一个品牌价值。原本是优秀生产力现在成为了拖累企业变革的重要包袱。这就像是一根绞索套在了企业的脖子上但时吊在悬崖上。你知道如果不从这个绞索中挣脱就会被绞死,但是因为处于悬崖,失去了这跟绞索就有可能被摔死。两难之境,如何为之?与其粉身碎骨不如留个全尸。这就是现在大部分传统企业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除了代理模式的陈旧之外,产品的陈旧也成为了另一个衰退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产品款式陈旧,思路陈旧。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并且款式与功能上没有任何创新,与十年前基本上没有差别。并有开发新产品的思路也是陈旧的,依然只停留在这个产品款式怎么样好不好看,用什么材料?不谈体验不谈功用,不谈品牌价值。完全无视整个社会需求的变革。世界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而很多传统企业主们却像是在温水里的青蛙。一天天坐等着自己也知道的死期到来。
3、改革决心不坚定,改革手段避重就轻
这次社会经济变革为什么容易被认为是整体的经济衰退并且把罪过全放到了房地产身上?我认为因为这次的变革并非是某个行业的技术性提升。不是汽车替代了马车,更不是高铁替代了绿皮车这种局部的技术升级。这次的大变革是人类合作结构的改变。我们不再是人与人的合作对接而成为了人与新技术的对接。以往你买个东西必须是要有一个人来面对面和你进行推销的。而现在你打开京东或是淘宝你可以直接下单就完成了交易,你不需要和手机另一端的某个人做什么交流,更不需要和他说:亲。
销售合作方式的变革已经基本完成。你并不需要把购物建立在与某一个人对应的人格上。而所有消费者所担心的品质问题也都将通过用户行为来完成监督与反馈。竞争真正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回头再重新审视过往的销售行为,我们反而会发现,正是因为人的参与品质才不值得相信。也正是由于信息的封闭、众多的产品品质问题被隐藏与底层消化。而在公共平台上的竞争初级阶段就是价格竞争,这种初级竞争模式自然会淘汰大量的企业。同时也将教育消费,把需求端推向非价格的升级版。而现在正是这种升级版的需求反向要求市场时刻。可真正抓住这一核心的企业少之又少。
中国自爆发奶粉危机以来,需求升级就已经局部爆发,随手的跨境购也不过是这种需求升级的扩展演绎。而中国不可能真正放开大门纵容跨购境购全面升级。因为进口商品的潮涌将给中国传统企业巨大的打击,有可能从此就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但是就现在来看,传统企业的业主们还没有从这种打击中清醒过来。逼迫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明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企业的病灶所在,而众多企业主们却自暴自弃,反而投身加入到个政府已然放弃的房地产中对资产进行保值。
在面临中国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上,我认为中国传统企业正应该深练内功积极转型。而不是消极等待,在这样一个危机时刻做出转变远比等大势来时做出转变更为有效。等势能完全到达的时候变革大船已经离岸,留给岸上的人只能是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