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诸葛亮为何能骂死王朗?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成为人们酒足饭后喜谈乐道的桥段,更是成为万千鬼畜新素材,不计万数的鬼畜层出不穷,各种创意脑洞大开都能给我无限快感。那么,王朗作为前朝司马,通过口头混饭之人,为何会被去诸葛亮骂死?

王朗过于自信

诸葛亮下来战书,约定明日来战,交战前晚魏营商榷退敌之策。曹真问郭汜与王朗退敌之策,此时王朗内心是激动的。他面带喜色,心中窃喜,独自倒满一杯酒,不紧不慢禀告曹真曰:“嘟嘟,诸葛亮连战我几座城池,大挫我军锐气,明日只需一席话语,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面对王朗的的狂妄之语,曹真也有表现出疑虑,反问道:“诸葛亮何等人也,岂会因你一席话语而不战自退”。但对于王朗的自信,虽有疑虑,但还是抱有希望。显然在交战开始时王司徒对诸葛亮有过了解,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王司徒既然能胯下海口,心中自然早有谋略。

明日已到,诸葛王朗双双来到两军阵前。这时的王朗表情依然是信心满满的,仿佛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而诸葛亮轮扇冠巾,不动如山岳,看不出内心想法。带着必胜的信心,王司徒迫不及待的主动出击,在心中酝酿无数遍自以为逻辑严密毫无破绽的话语。但是,这只是从王朗自己的角度看才觉得无懈可击.因此说完这些话语后就等着诸葛亮拱手而降。谁知,诸葛亮不吃他那一套,主动反守为攻,同样给予道德攻击,始料不及的王朗自信荡然无存,已然有些口足无措。此时诸葛亮在次发力,措辞之犀利,言语之粗鄙,令王朗结舌。“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此时的王朗内心肯定是崩溃的,短短几分钟,情绪突然180度翻转,对于高龄的王朗,显然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此时诸葛亮痛下杀心,使出绝招,对王朗造成999+点伤害。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当场热火攻心气绝身亡。

王朗若不是过于自信,断然不会以卵击石,去和脸皮智商经验比自己高几个等级的诸葛亮肛正面。若不是过于自信,被内心营造的胜利蒙蔽了理智,断然不会面对诸葛亮的还击始料不及,直到被虐死。

时代因素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就我所了解的浅薄的历史知识,在汉代,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儒家讲求忠君爱国,一臣不事二主,天命所归等学说。在传统儒士眼中,忠义道德比生命更加重要。王朗和诸葛亮都看到了这些,都拿这些来做说辞。王朗说诸葛兴无名之师,有违天理,还举出一系列实例。诸葛亮也反驳说师出有因,所做所为是为了匡扶汉室,是天命所归之举。然并卵,这些不重要,看各自怎么说罢了。之后诸葛亮攻击王司徒先侍汉后侍魏,违背儒家不事二主的道德标准。降魏后不知悔悟还助纣为虐,企图灭掉汉室遗孀刘备政权,此乃不义。轻而易举至王朗于不忠不义之地。然而传统儒士出身的王朗正中下怀,当场气绝身亡。

诸葛亮并非儒士出身,对于儒家那一道道德标准,并不会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对于王朗的道德攻击,始终不慌不乱对答如流,同时诸葛亮也和清楚这一套道德标准对儒士的限制,同样使出道德说辞。不幸的是,儒士王朗对于诸葛亮的说辞耿耿于怀,最终成为历史笑柄。

与其说王朗是被诸葛亮气死,倒不如说王朗死于儒家学说对儒士人格上的摧残。

诸葛亮开嘴遁挂

话说诸葛亮能舌战群儒,口活自然不错。但王朗也绝非等闲之辈,从诸葛亮的骂语中也能见出端倪。诸葛亮说王朗只会摇唇舞舌,不也从侧面说明王朗口才不错啊。但在亮朗对决中,诸葛亮不仅完胜,以至杀人于无形,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不符合逻辑,同样,这种事情只在日本动漫火影忍者里有相似的剧情。

反面角色各种大招尽方,正义力量节节败退,生死存亡之,男主学艺归来反虐黑暗力量,人类获得拯救。这是日本多数动漫惯用的套路,七龙珠,死神,海贼都能枚举出这样的例子。当然,火影里鸣人VS佩恩也是这样的套路。不过,显然作者在安排故事情节的时候明显发现这样的套路被用的太多,于是做出了一些改变。男主学艺归来,然并卵,依然被各种虐。但剧情还得继续啊,正义必须消灭邪恶力量这样的中心思想是不能改变的。作者“突发奇想”,于是有了鸣人通过与大魔王重门对话,让大魔王认识到你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然后进行道德谴责,突破对方心理防线,最后悔其三观,崩其理智,玩弄其于鼓掌之中。这样的剧情极其违背人类正常逻辑,因此槽点不断,故有网友戏称为嘴遁,具有扭转乾坤,毁天灭地的能力,因此成为外挂!

同样,在诸葛亮骂死王朗这样反逻辑的剧情中,我能想到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开了嘴遁外挂。

历史偏见

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诸葛亮骂死王朗的记录。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王朗还在曹魏国都,并没有在前线;还有王朗死于许昌而不是祁山;可见诸葛亮骂死王朗纯属作者杜撰。

编写三国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明朝,小说内容发生于东汉末年,距离作者生活的年代有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里,有太多的历史变迁与不确定因素。首先,民间流行反曹同情蜀国的。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形象根深蒂固。在刘备阵营,桃园结义,忠孝大义,有太多的思想是符合儒家思想统治下所宣传的普世价值观。然后民间代代相传,曹魏形象越来越丑化,蜀汉越来越得到美化。在历史演变中,杜撰一些故事来迎合这一趋势,是在是情理之中。三国中的诸葛亮骂王朗或许只是民间流传故事,罗贯中根据故事发挥而来。

中国人对汉朝有着浓厚的怀恋之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霍去病封狼居胥三驱匈奴。确实,在那个年代的汉朝其文明强大程度可与古罗马帝国并驾齐驱。难免,后人对汉朝有浓浓的怀念之情。而恰好,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国是打着兴复汉朝的名义,自然得到后人人们舆论和道德上的支持。反观曹操,挟天子命诸侯,不忠不义,汉朝皇帝成为手下傀儡无疑得到人们唾弃。小说作为一种虚幻题材创作,书写内容是不需要对真实情况负责的,所以罗贯中在编纂三国时难免掺杂个人主观因素,杜撰一些迎合人们情怀的故事,也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时代的交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