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日本的文化,严谨,执着,想来这就是人们常说人格魅力所在。
反观自己,好像已经被这个社会浸泡,突然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个所谓的执着,因为在我的三观中,已经默认了利益的首要地位,没有自己的坚持……
9.24
我还是太理想化了……
9.25
时间变得好赶
9.28
昨天在群里听到有人说张狗,嗯?似乎在哪里听说过,百度了好久也没找到,好吧,是Django
今天开始学习mySQL,唔,其实都不难,难在开头,难在坚持
10.2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则:
杂 文第二个热门评论: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经济学的沉没成本的概念。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沉没成本会影响人的决策,特别是不理性的决策。生活中处处可见为了维持过去的决策而继续以往错误的例子。什么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等都是形容这个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会有这种行为?
因为人倾向于行为的一致性,也就是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内心冲突最小。如果要推翻之前已经发生的行为,相当于否认自己之前行为的合理性。这种行为持续时间越久就越难改变,我们称这个为习惯。当行为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时,舆论的压力又会增加改变的难度。
比如很多人大学专业不喜欢,但是“来都来了”就这么学了四年,这个时候转行要比还没进大学复读要难一些~~还有部分人虽然读了四年不喜欢,但是大家都在考研啊,“都已经学了这么久了”就这么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读研了,研究生毕业如果还想转行就更加难了~~~其实除去心理成本和时间成本,当然还有物质的。换个角度去思考,大学毕业转行的话,虽然四年大学时间精力什么的都浪费了,但是往后的几十年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四年和几十年相比孰重孰轻很明显了。
除了这种跟自我保持一致性的行为之外还有一种是跟他人保持一致性的行为,就是常说的从众心理。所以你说的这个现象是人性,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而解决的办法只有试图走出心理最本能和舒适的区域,用理性去找到最佳决策吧。有句话特别适合对付这种状态,“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创建于 2014-11-09
2016010 13
唔,事情多到不能再多,但真想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