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吴伯凡先生的伯凡日知录,读到了《为什么要做“恢弘大度”的人》这篇文章,深有感触。什么是“恢弘大度”的人,按照道德经的话就是“圣人执左契,而不责”
签合同,在古代又叫做订契约。在古代定契约的方法就是在骨头上刻字,刻字的过程就叫做“契”,而后将刻好契约的骨头锯开,分为左契和右契。债权人执左契,债务人执右契。责的意思就是要求偿还别人欠你的东西。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的意思就是占有了优势,拥有了向别人索取利益的权利而不动用优势驱使别人。这是一种圣人的风范。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
执左契 而不责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作诗者身为宰相,的确是邻居占了自己家的地皮,可以说是“执掌左契”,如果要争,这三尺院墙是肯定能争回来的。但他选择了谦让,既彰显了自己的大度,又收获了睦邻友好的局面。有些许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味。
恢弘大度的人在生活当中,总能够通过尽可能的奉献、付出来形成一种势能。你跟他相处的时候总觉得他给你的多,你付出的少,他试图制造一种你永远在欠他的感觉。你明明欠他的,但是他又不追着你来偿还你所欠的。
这就是一种获得人心的方法。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府搜出了战前大臣们与袁绍的私密书信。有人建议要彻查这些叛臣。曹操却说,“袁绍的强大,让我心里都没底,他们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也是人之常情。”当即下令,烧掉这些书信。大臣们先是万分错愕,而后长舒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感激。
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的表现。战前通敌是死罪,曹操这么做是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问题。
1、刚拿下袁绍,河北的人才都要赶来投奔,这时如果对自己的部下都大开杀戮,谁还敢来投奔呢?
2、袁绍实力强大但用人不当,这些大臣是在下注为自身谋出路。大败袁绍后的曹操,拥河北中原之地,实力最强。这些人自然能看得清局势,不会再有类似的行为。
3、赢得人心,给人一种欠自己的感觉,而且欠的是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为什么感觉有的人“恢弘大度”,有的人“小肚鸡肠”?这就是因为站的高度不一样,导致看问题的深度不同,做事自然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就拿曹操的这一做法来说,他不是不想查出这些通敌的大臣,而是觉得不值得查,不查有更大的价值。虽然曹操称不上圣人,但圣人执左契而不责同样是因为不值得责,站的高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