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找到一本好书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有感于昨夜翻开的《叔本华美学随笔》,作者:阿图尔 叔本华,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4月第2版,让慢慢沉寂的思海泛起那么点波澜,写出我一直琢磨的这个话题:读书爱好者都谈论的怎么算是“好书”、“经典”;怎样找到好书。希望帮到大家吧。

需求

好书应满足需要,需要分即时和长久的。就前者,假如你在候车时为打发无聊翻起本杂志或者去车站的书店买一本书留在路上看,这种闲情逸志就是需要,那么这本书应该轻松、快乐,而且配合你行程的目的,于是,这就是本好书。它即时,却意味着目的地到了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丢掉了(为了不浪费,至少送人)。把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收藏或者编入时下流行的电子数目里也只能是回忆的无用留念,甚至虚荣,犹如一女孩经历了若干次恋爱,丰富和了解情感的真谛后找到了适合的终生伴侣过上了好生活,但桌子上却摆着每一个男友的照片般的滑稽。即时的好需要捕捉,伴随成长,也总会找到。

不过有一类书–工具书–虽然也满足暂时的需要,却不该成为好书,即便它是权威机构教科般的书,因为它是为了完成外在的任务而设,往往功利,也意味着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不见得是书,商业流行的外包或者教育上的请家教反而更有效。

即时的好书称为“经典”也是误解,“经典”是相对长期的需要,值得收藏,那么从历史上看,能保留百年甚至千年的应该算“经典”,但典型的宗教的经书却不见得满足你的需要,所以泛泛地说“一定要读经典”似乎是空话了。对于自己,能收藏若干年甚至终生,应该算“经典”,还是拿上面车站买的书来说,假如每每重温时勾起了当年的闲情逸志,它理当被收藏。所以“经典”是量身定做的,不是摆设,犹如士兵一样地立在书架,随时等候你的调遣。

如此说来,好书终究属于自己,当一群人讨论“经典”并激励邀请同读一本书时,如同旅程,除非他们恰好相遇在同一班车、奔向同一个地方、并为了同一个目的;或者他们就某一领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产生共鸣,否则机会渺茫了,迷茫者只留下敷衍或顺从的阅读了。

搜索

了解自我需求后如何寻找呢?话题?作者?出版社?书店?这就涉及到态度问题了。

对于初学者,因话题而起,比如我所钟爱的“心理学”,那么搜索“心理学入门”应该有大把可选的,同样的,从作者、出版社等等各个角度都有相应数量供选择,弄得不知所措。不过,每个线索都如一条线,纵横交织到一个点上,于是说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尤其就作者的权威性上,最好读原著或其译本(译本必然有损原味,但也无奈)。

然而,这种一次找准的搜索法也因没有比较而自我怀疑起来,人之好奇性使然–凭什么说这样的就一定是好的,我不试过怎么知道?又如谈恋爱不遇到几个“衰人”怎么知道“如意郎君”呢?那么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只希望别走太久。

贪心的读者若依然想要折衷妥善的开始,就建议找本汇编的大纲,从历史、地域、人物、系统、流派、等等综合讲解的。这种书酷像标准的教科书,克服其枯燥就需要好的态度,不可图快,也不自满,那只不过是你搜索到的又一个引索,仿佛买了张地图把世界展示给你,你却绝不敢说知道了世界,哪怕其中的一丁点。这时的地图或许被挂在墙上图个好看,或者你已决定收拾行装开始探寻的旅程,这是漫长也艰辛的,需要持久的态度了。

此时,是你在搜寻书,还是书在搜寻你呢?好的书在某地静静地等待着你的踏寻。所以,它极可能是冷门或无人问津的,犹如荒野村落,然而偏偏你去了,也只有你使它有了价值,它也让你的人生独特了。

阅读

把以上的发现需求与搜索书目用在商品上便是我联系到“使用”的问题,一则是检验“产品”的好坏或者自我的判断,同时如何使用也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检验。这里的“使用”即为阅读。

常面临的问题是:开始读一本书的状态不见得是恒定的,而读书即便再快也需要时间,期间的变化可以是“新鲜感”的退却,或者半路转而觉得这本书不适合了。稍有纪律的读者还会硬着头皮读完,那余下的读书质量就打折扣了,更有甚者会被一本厚厚的经典吓得再也不敢碰那个话题了-那却是读书的初衷啊。这种局面是尴尬且无人能帮助的,你不能在此刻带着困惑问你所敬重的人该怎么办,一则对方不见得读过你所读的那些,就算已读过那本书的只凭印象说“那是/不是好书,不/应该读”-这却不是你要的答案。

状态的问题和自我性格和境况有关。意志力强且自律-性格好的人通常可以读完,那就剩下读书质量-境况的问题了。从热身到进入状态需要起码的时间,中间被自我情绪和外界打扰就不好了,就算找个书签随即卡住,磕磕碰碰地读完了几页,还不如不读。另外,生理状况上一般人认为精力充沛才有效率(这能泛指做任何事),然而低迷/困倦的状态有时更适合某些风格或内容,好比伤心时听低音缓慢的曲子一样,也类似心理学催眠时需要降低人的清醒状态一样。

对于“速读”现象也要补充一下,在我的著书《理想国第一卷》里从质化和量化角度谈信息的吸收,我是反对速读的。其实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促使“速读”外,也和上段状态有关,节奏太快了,谁能保证此刻喜欢的书下一分钟还喜欢呢,所以缩短时间浏览的一切法子都用上了,也包括看书评。这是讽刺的:既然已经认为是好书,为什么不好好读呢?假如这本书的作家亲眼看到自己的书被如此对待的话该如何感想呢?不要忘了,爱书之人也往往写作,将心比心啊。对于语言的提升,就更帮不上忙了,因此读书多的不见得写作就好。

纯粹技法上我建议读读作者的自序,假如是翻译的,也读读译者的序。

体验

读书引来的或许不是纯粹思维的体验。假如是本菜谱,自然要买些佐料露两手;假如是本琴谱,自然需要乐器弹两曲;或者旅游札记让你背起行囊去拜访、或者人物传记让你身体力行成为那样的人,等等,好的体验虽以书为引,却不全赖于书,也许这就是知识爱好者与“书虫“的区别。一本好书更应激发自我的全面体验。

分享

你说:“嗨,这本书真好(此后省略数百字)”,倒不如沉默地把它送给你认为适合的人,因为对方读了自然明白,不需你转达,况且你所转达的有多少歪曲了原意呢?你会说:“至少要介绍介绍引起注意吧。”,我倒问:“你了解所传达的人吗?”若把一本大人的书说给小孩子的或者男人的书说给女人,有用吗?

读书分享的是什么?是你自己,只有无所伪装,直言坦率的人才有好的内容。读书分享给谁?是那个对的人,找到他/她如同找到伴侣,两者不必是同一人,却希望是同一人,这是最大的幸福。

那么这样的分享可以大众吗?好像某位作家的追随者们,是否可以联络成为大众分享呢?好的书每个人读出不同的味道,于是,你只能说关于自己的事,依然不能大众。假如有天你的事成为了大众,那你就是作家了。

分享的途径是多样的,写作不可少,以此系统精炼的方式无声般地交流反而走心。写作的灵感伴随读书的驰骋–有感怎能不抒发呢-刚好合拍时,你也想冲动地模仿一下,并不时地穿插调皮一下,这种模仿绝不是无味的转达,而是你所领会的喜悦。这样的灵感使写作一气呵成,想要回头修改什么,除了驰骋时无意掉落的错别字外无须其他,仿佛一件天然艺术品,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好。你所等待的是那个与你一起驰骋的,于是你与那书合拍了,读者又与你合拍了,正是这样,好的书才一脉相承地流传下来了。

写作也需要积淀,到这里,忽然想起叔本华的猎人圈羊的比喻,哑言了。先人已写得如此至极,我又如何多言呢?微微的波澜再次平复了。

本想将此文标为“读后感”,又觉这样不能吸引读者,便换个“如何找到一本好书”的标题,然而确实如我所愿,希望帮到大家吧。

此致

Lazytiger 2017年4月7日

微信:lazytiger198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