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迎着田野清新的风,我寻访了慕名已久的”荆公书堂”遗址以及“大明寺“。书堂遗址位于铜陵义安区叶山西南脚下,四周清荣俊茂,溪流回环,碧池微澜,鸟鸣空涧。我即兴赋了一首小诗:春访荆公堂,驱车绕远村。苍松掩古寺,青霭隔红尘。山蕴襟怀阔,泉涤学问深。风烟一望处,犹忆两经纶。
王安石与铜陵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等职。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熙宁七年(1074年)归隐钟山。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王安石与铜陵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怀古,意境空阔苍茫,有《王临川集》等存世。
宝元二年二月(1039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去世。此时的王安石家“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忆昨诗示诸外弟》)。即是说,全家在金陵居丧三年,吃了三年野菜。《王荆国文公年谱》,庆历元年(1041年)王安石“过胥山,谒伍子胥庙。是年,赴京师就礼部试”。王安石来铜陵大约在庆历元年(1041年)初春,时年二十一岁的王安石,少年才俊、玉树临风、学富五车。这期间(大约半年多时间),他在荆公书堂进行讲学辅导,同时自己也在复习,准备礼部试。书堂在大明寺的南侧。当年王安石就在这里,遥望青山,俯瞰流泉。山水的灵性蕴育了王安石经天纬地的成就。只可惜,荆公书堂遗迹早己荡然无存,今人只能在此山水文化胜地凭栏沧桑情怀。
王安石与铜陵《铜陵县志》记载“胡舜元,幼与王安石读书于大明寺旁逢原堂(荆公书堂),“同砚席,相友善”。胡舜元,字叔才,号益庵,北宋铜陵县洪口耆沸水(今属义安区顺安镇)人,是王安石在铜陵的好友。为了便于王安石在铜陵讲学,胡舜元的父亲胡省一为王安石建书堂一所,曰“逢原堂”,世人称为“荆公书堂”,王安石为感谢好友,还专门赠诗一首《赠胡舜元公逢原堂》:“我爱铜官好,君实家其间。山水相萦萃,花卉矜春妍。有鸣林间禽,有跃池中鲜。叶山何嵯峨,秀峙东南偏……君家世儒雅,子弟清风传。前日僻书堂,名之曰逢原。有志在古道,驰情纂高贤……”胡舜元后于北宋嘉祐四年( 1059 年)中进士,历任德兴、郑县县令,后迁秘书省著作郎,成为铜陵人的骄傲。
王安石与铜陵大明寺,位于今义安区顺安镇明湖村(原新桥镇大明村)晃灵山北麓,为江南名刹之一。由于荆公书堂与大明寺比邻,据说王安石曾手书“钟灵毓秀”题额赠与大明寺。当年的大明寺殿宇壮观,与钟鸣狮子山清凉寺同称为东南佛教名地。大明寺自兴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但遗迹犹存。庙宇之处,松林蔽日,竹影遮天,奇石灵怪,旁有灵窦、海眼二泉,终年流水潺潺。成为古铜都的奇异景观。王安石当年题下著名的《题灵窦泉》诗: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望霖雨,谁知龙向此中蟠。其间王安石还常去顺安古镇,并写下《顺安临津驿》诗: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步如仕途后,王安石也曾多次来过铜陵,治平三年(1065年),他还在铜陵写了一首悼念铜陵大儒陈翥的诗:隐翁何事逝仙游?遐想遗芳泪暗流。洒落襟怀超俗侣,能全道德卧林丘……
王安石的一生是宏达壮阔的,他官至宰相,又致力于改革,虽屡遭挫折,但意义深远。除政绩显著,他也是当时的文坛泰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也独步高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可谓其品格写照;“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谓其胆识与自信;“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文风高古……
王安石与铜陵如今,大明寺经八十年代修葺扩建,现有正屋三间、边屋两小间。游客络绎不绝,专程至此领略古刹神韵、寻访“荆公书堂”。其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沿江快速通道、沿江高速和铜南宣高速,皆距景区不足一公里。“荆公书堂”如能恢复重建,当是文化铜陵的又一期待。它可与天门镇的盛度故居,钟鸣镇陈翥书屋等共同成为文化铜陵的一批重点复建项目,为打造新时期铜陵文化旅游产业添光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