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话语体系建设的功能与路径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应清醒认识到,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实践相比,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加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通过积极可行的现实路径进行有效推动。

  第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已从世界秩序的外围走到了舞台的中心,面对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必须要在思想领域里推进新的思想解放,转变以往落后的话语体系,以真正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承担起时代与世界赋予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文明国家的视角。自鸦片战争以来,总有那么一部分国人把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绊脚石,认为西方文明才是正途,一心想拥抱蓝色文明。由此,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受到了强烈冲击,有“言必称西方”之倾向。孟子曾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并未有优劣之分,而只有特色之别。在新时期,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注重自身悠久的文明传统,以文明国家的形象展现给世人。需要从自身历史出发,以文明国家的视角,围绕中国这一历史如此悠久、人口如此众多、文化如此深厚、民族如此和谐的巨型国家成长全过程及其主要特征,构建起自身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作为一种表达价值与思想的相对稳定的符号,具有无法割裂的历史连续性。中国的文化传统能够传承的主因即在于话语体系的这种连续性。只有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中国人的生活与梦想,才是中国给自身、亦是予世界的独特贡献。

  第三,世界图景的重构。苏东剧变后,美国学者福山抛出“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苏东剧变意味着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终结,人类历史面前只有一条路,“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这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但是,经过60多年的不懈探索与努力追求,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们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改变了自身,更改变了世界。面对中国发展的事实,福山在新著中修改了“历史终结论”,开始承认快速发展的中国有着特殊文化根源。建设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急需构建“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的理论。以往中国都以西方为中心来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试图在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标准中争取其地位。但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认识到欧美不再是世界发展唯一标准,它只是世界个别化、相对化的发展阶段。必须要重新审视本土的道路与经验,建设符合自身的话语体系。由此,不仅能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理解,而且还能把中国道路融入多元化的世界,来重新探索中国对于人类的意义,创造崭新的世界图景。

  第四,中国道路的自信。环顾后殖民时代的世界,凡是罔顾国情,放弃自身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国家,在追随西方模式的过程中,基本都栽了跟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家失序。中国作为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文明型国家”,如只一味模仿,照搬照抄西方道路,最终结局只能走向混乱与分裂。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新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时,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改变近代以来在话语体系方面的窘境。当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在与世界交往过程中,既要贡献自身的词汇,又要有以中国道路为代表的世界语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破解文化建构的守势,建成文化强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