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的鉴定方法之一便是:你会为自己的喜欢而付出行动,并坦然接受随之而来的任何结果。
“失败了,你就是个loser!”,可真的失败了,就得接受事实,生活还是要继续啊。
“失败了,你就是个loser!”
“看她当初为了这件事搞得一身劲的样子,还真以为她能怎么样呢;还不如找个稳定工作,考个公务员或者当个老师,以后也好找个好人家啊,现在也老大不小的了,到现在还不是一事无成……”
身处三线城市,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了,家里人几经周转托人找到了一份类似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平时很少有人来办公,偶尔出去两次,其它时间你想学习也行,你看电影看书聊天都随你。”
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不是没有想过,然而还是拒绝了。“我不去,去了最多过了这个过渡期,之后我还是会走的”。
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不断的错过各种工作;求职中,我毫不犹豫得告诉HR:我曾在三个月跨考美学,最终放弃调剂...... 是的,这就是我最大的“失败”—考研失败。
一次任性的选择:追求所爱
一直想着研究生一定要选自己喜欢,一定要全身心投入,一定是自己想要去研究的。然而我从未有过明确的方向,没有过明确的追求,大学里看的也都是些小说,没有对哪个点有过系统而深入的学习。然而,三个月后,我选择了跨考美学。
起初只是明白,自己喜欢日式美学,以悲为美的文学、电影,常常伴我左右;后来发现,这不就是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嘛,于是更多的关于“以悲为美”的论文被我下载、阅览......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专门研究悲剧的!自己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想要研究的—悲剧,哲学大类之下的美学中的所属。看到自己喜欢的,脑海中的小人在欢呼、跳跃、撒花......
一个自己从未接触的陌生的专业,美学,并不像它名字那样美。属于冷门学科中的哲学类,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逻辑、学习近百年来哲学家们的抽象思想等,然而,我只剩下三个月。
对于我这种三线小城的大龄单身女性而言,考研机会仅此一次,家里已经负担了那么多年,没有义务再承担我的任性了。那么,我还是考本专业?毕竟还是有点印象,未来相对也好就业。考?不考?
于是,我选择堵一把,把学生时代的最后一次机会,用来任性一把。最终,背着家人,在填报志愿时选了我喜欢的美学。三个月内,刷论坛,和大二大三的人一起听哲学专业课,请教学姐和哲学专业的同学,找资料;剩下的便是看书、背书、看习题、学分析......冬天里,为了找个人少的地方学习,硬是穿着两条棉裤;为了节省一点时间,午饭后直接趴在桌子上睡;不小心发烧了,那就疯狂喝水;我不想停留,更不想错过这次机会,我只是想要去试试,哪怕是以失败为结尾,那种为了一个目标奋不顾身的感觉,不去试试,怎么会知道?
为什么坚持了那么久还是选择了放弃?
然而,在考场上,看到综合试卷的那一刻,简直要哭了。试卷的改革暴露了我学习的盲区,最终在综合考试中,败下阵来。
等成绩的时候也在找实习,但是内心还是怀有丝丝希望,直到成绩下来之后,我还是有调剂的机会。选择or放弃?
后来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坚持了那么久还是选择了放弃?也许,当你尝过好吃的蛋糕后,其它的美味就都成了将就,而我,不愿将就。
失败了 但还是要过得心安理得啊
对于别人而言,失败了,你就是loser。
于我而言,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失败了,就要学会承担失败的后果。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尊重自己的努力,尊重自己的选择,更不会因此反悔。
当我想要努力扭转人生方向的时候,现实又把我打回了原点。找不到喜欢的工作,被喜欢的工作拒之门外。 至今,我仍然承担着失败的后果。我还是没有能力去胜任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还是没能在别人的祝福中成长;我还是不能很有底气的说我不介意......
但我还是会时而和别人道起跨考的经历。选择了,就不后悔。
也许“ 酒神”精神并没有充分显现,但却在我的骨子里注入了新的血液。似乎,真正想做并去做以后,一切就是有意义的。
在学习新领域知识的时候,便用到了考研用三个月跨考新领域的技能;筛选图片和选题时,用着考研时的审美要求来考察;也把考研中的美学知识带入了生活之中,每天早晨的手工早餐、偶尔的悲剧情怀、不定期的登山、瑜伽,公交车上的阅读时光......虽然不能继续想要的研究生生活,但是学习不能放弃;虽然不能全身心的用来学习,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要过得心安理得啊。
夜黑了 点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