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过好几篇同性恋话题的文章,今天我哥问,“这男人喜欢男人、女人喜欢女人不也很正常吗?有什么值得长篇大论的?”
莫名觉得感动。
01
韩国有一BL短片《只是朋友》,主线是民秀和硕,副线是女孩和她的军人男友,
民秀的母亲震惊两人的关系,女孩的男友原来喜欢男生,
于是深夜的街头,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伤神哭泣,
硕说,“我多么讨厌自己是个男人。”
女孩说,“我多么讨厌自己不是个男人。”
这个对话很有意思。
因为爱上了谁,突然希望自己是谁的理所应当,被爱得自然而然。人从来都不是根据世俗观念筛选自己能够爱的圈子,而是那份悸动圈定了同性或异性的相恋。
我是异性恋,但是因为你,我变成了同性恋;
我是同性恋,但是因为你,我变成了异性恋。
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 人格。前者指表现于外在,让众人所见,后者则正好相反,潜躲心底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追寻完整的自我。和拥有自己"影子人格"的人相恋能够促成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我不知道我的性取向,因为影子是无性别的,它只有完完全全的契合与否。
有可能,因为你,我是大众眼里的精神病患;或者,因为你,我是大众眼里的司空见惯。
但,大众是谁?为什么要让异性恋来决定同性恋能不能相爱?
知道吗?
最平常是,我的“非你不可” ,那些硬要一颗痴心改变性向的大众才是真正的强迫病症,表现为思维、情绪、意向和行为上。
最平常是,思考该选我爱的,还是爱我的?而别人要我选的甲、乙、丙、或是丁, 才是霸王选项。
最平常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 我需要你,因为我身不由己。
悲哀的不是爱上同性,而是有时候,我们甚至无法随心意去选择爱上谁,这才是这个社会的病态。
02
前几天,我有一个拉拉朋友出柜了。
很多人都说她很勇敢,我只在底下说了句,“恭喜。”
恭喜她找到人生所爱,恭喜她收获幸福满满。
我并不喜欢将出柜形容为“勇敢”,这本身就将同性恋情摆在弱势、卑微、不平常的位置上。
会爱上谁,与勇气无关,只是刚好你喜欢西红柿,而我喜欢鸡蛋。
我爱谁,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
真正需要勇敢的,是固执的大多数:他们才需要勇气去了解,去转变自己的爱情观;他们才需要勇气去承认,去接受别人的不一样。
想起Louis C.K.一段关于《同性恋错了吗》的脱口秀:
“有些人把同性恋当成一个社会议题,例如你在一些谈话节目里会看到有人站起来说,‘那我要怎么向我的孩子解释两个男人结婚的事’。”
“我不知道。你的孩子理解不了,你自己不会教哦。跟其他人什么关系?只因为你不想花五分钟教导你的小孩,就应该牺牲别人相爱的权利吗?”
在我看来,事实上恐同反同者也在柜子里,相比同性恋无可奈何的遮掩,前者的柜子则是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框框面面。自己画地为牢, 陈腐地、懒惰地,拒绝破坏根深蒂固的关于“正常”的定义。
他们自恃柜子的宽大,就妄图遮住那些力量微小的柜子,逼着明明的真爱寸步难行。殊不知恐同反同者才更应该走出柜子,看看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有彩虹飘飘。
03
两个人冥冥之中相遇,相视而笑,一见钟情。他们有别扭、吃醋、生气、冷战、难过的磕磕碰碰;也有摸头杀,绑鞋带,拉尾指,蜻蜓点水的日日夜夜。他们相依相偎,细水流长,岁月静好。
这不就是爱的本质吗?难道会因为性别相同,而无法谈恋爱,无法幸福吗?
要知道,同性恋也有刻骨铭心,异性恋也有虚情假意。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到,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何其讽刺。
“在你评判一个人的时候,着眼点不应该是他们爱了谁,而是他们心中是否有爱。”
再延伸到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很多人认为,同性婚姻会对孩子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然而,太多相对严谨的研究,例如,2008年由密西根州立大学发表在同性双性家庭研究杂志上的研究文章《大数据分析同性和异性家庭孩子的发育情况》 ,其分析发现: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最关键的因素仍然是父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同性父母养育的孩子与传统异性父母的孩子相比没发现有差异,都可以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幸福,两个人的幸福,一家人的幸福,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来就不以性别 ,或是性别的搭配形式所决定。
关于同性恋情的流言蜚语实质上是无谓、无聊、无知的。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说,“真爱之路,从不曾是坦途。”
而我希望,对于同性恋情,所有的波涛起伏都只是当事人间的相爱相杀,没有外界的茶余饭后,指手画脚,甚至唾沫横飞,排斥打压;
我希望,当某个人爱上同性时不会觉得恐惧、压力和无所适从;
我希望,何韵诗《劳斯莱斯》里唱的,“明明绝配犯众憎便放开 / 永远的忍耐永远不出来 / 世界将依然不变改 / 只会让更多罪名埋没爱 / 可要像梁祝那样爱” 不会发生;
我希望终有一天,这个社会的宽容与开放能让同性恋情破涕而笑,顺理成章,平常无奇。
我一直觉得,同性恋情是所有爱情里最坚定的,因为他们经过更多的挣扎以及无数次确定。
想起看过的反同性恋歧视创意短片《请拼尽全力走完这荆棘之路》,其结尾出现一行字:在社会进步之前,我们仍将继续前行。
与所有恋同挺同撑同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