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之余,也读了一些书,却收获甚微。如果非要说收获,那就是家里几架子的书,还有几篇读书随笔,认识了一些爱读书,还有能写出书的人。
编者读者与作者01
桌头有本《金塔史话》,西安的小叔很喜欢,我送给他,以解他思乡之愁。
那套书是桂发荣老师送我的,编者是桂老师和王鸿国。鸿国是我老同学,当年上师范,我俩是很投脾气的宿友。桂是老学究,博学多专,文化功底深厚。鸿国是桂的学生,早年他上教院,因为和鸿国的关系,桂就常来我们宿舍侃大山。他编的《甘肃地理歌谣》,在我们宿舍柜子码满了;他社会阅历丰富,谈锋甚健,我们十六七的学生娃,对他羡慕的了得。后来他教书,再后来他到县志办,编写了许多地方志丛书,好多是和鸿国合编的,包括他送我的那本《金塔史话》。
前几年,鸿国当图书馆长。图书馆与我的学校虽近在咫尺,我却很少光顾。同学聚会时,鸿国谈起他高大上的电子阅览室,说假日看书学生特别多,谈起他们编写的丛书,他对事业的自信和自豪溢于言表。
和图书馆交往是前几天,他们举办读书活动,让我做一次读书指导。活动结束,每人送一本书,李馆长是个有心人,因为我着重介绍了《史记》,她送了我一套。这部书共四册,有原文,有对译,有注解,是精装本,我非常喜欢。
编者读者与作者02
巧合的事很多,我原来也有一部精装《史记》,比这个版本大一些,是四年前教师节时,李燕老师赠送我的。燕子做我的徒弟,说来也很有趣。
五年前她入职,就在我们备课组,带高二语文课。她是张掖人,肯钻研,能吃苦,备课上课都很认真,每天批阅作业都很晚,教学上常常请教于我。一天晚自习,我妻子到办公室来,燕子第一次见到,称呼妻子为“师母”。当时,妻子以为听错了,我也感到很突然。后来燕子说,青年教师要师徒结对,她填报的是我,没有告诉我。如此这般,我就成了她的师傅。
她出生的那年,我就参加工作了,我们算是忘年交了。到他乡创业不易,刚开始,课程不太熟悉,学生不太听话,她的压力太大。一次“十一”放假,她请假提前回家,看她情绪有些波动,却不跟别人说起,回来后她就调整好了。凡事先苦后甜,慢慢地她就适应了学生,熟悉了课程体系,工作也就顺利了。后来,她结婚,生孩子,妻子都很关心,像亲姐妹一样!
这两年,她勤奋好学,成长得快,课上的很棒,文字功夫也不错。县上的教学比赛都参加了,大家评价不错,尤其对《项脊轩志》中“儿寒乎,欲食乎”的诵读,成为精典。我主持的课题,她写的文章,恁是挑不出问题。
她也是个爱读书的人,最近,她网络阅读,发在群里一个链接,《明朝的那些事儿》,不是那个通俗小说,都是些开启思维的好书,她的读书是上了档次的!
编者读者与作者03
再说一个有关“作者”的事儿。
就是图书馆活动后,我到酒泉陪妻子看病。她血糖高,腿脚一直水肿,侄女介绍中医理疗,拔罐拔痧除水分。她俩去了三次,拔出了好多水,疗效还不错,第四次是我陪她去的。
理疗师傅是个女的,很阳光,很健谈,看不出58岁的样子。她知道我是老师,就走进里屋,拿出一本书《爱的喜悦》说:你是老师,送你一本书吧,我写的!
太不可思议!真是她的书,12万字,08年就出版,前言是酒泉日报主编段春华写的!都是生活散文,语言朴实自然,不讲章法,不加雕琢,就写自己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经历,文字都不太长,很有生活的哲理,很耐看的!
她只是高中学历,是糖厂下岗职工,有多次创业经历,从事中医理疗十多年,酒泉日报还报道过她,知名度很高呢!她在各大报纸发表的文章很多,时间一长,编辑也就熟悉了,段编辑就建议她出一本书。当她抱着一厚摞的文稿,是学生作业本和废牛皮纸,编辑部的人都笑了。
她叫赵桂荣,大家叫她赵姐,有很多文化人都是她好友。前天上课,我给学生说起这事,说写作不分学历和身份,只要肯钻研,能坚持,就会有成果。
大家的结论是:高手出自民间!
编者读者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