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学生讲《秋天的图画》的时候,我不禁想,秋天是从中国文学中一路款款走来的吧。放眼学生的课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写秋天的课文不胜枚举。再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简直可以组成一条以秋为主色的诗歌流。
秋天与文学伫立文学之畔,我不禁想要畅游一下丰富多彩的秋文学,品味一下前贤今圣的低吟浅唱,感受一下汉语的优美动听。
1.悲哉,草木摇落露为霜
在中国的秋文学中,有一大部分是与悲有关的。比如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美,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萧条……那么为什么秋天会与悲愁相关呢?我想是与这个季节独有的景致密切相关的,万物萧条、草木凋零、秋风乍寒,这些或宦或旅的文人墨客,客居他乡,孑然一人,难免会触景生情,所以才会留下那么多悲秋之思。
秋天与文学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但也有与悲愁截然相反的秋作。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便是很好的代表。还比如,毛泽东当年独立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就《沁园春·长沙》,好一幅生机勃勃之景。那么在他们的眼里,落叶萧条难道遁形了吗?我想并非如此,而是这些人有一个豪放阔达的胸怀,所有自然少了悲悲戚戚的伤感。
秋天与文学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天也与思念有关,于是便有了秋思之说。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书信往来不方便,因此思念之情我想要胜过今天无数吧,那么为何秋天偏偏会与思念扯上关系呢?也许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是一个不错的解释:“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古代老百姓常常会有繁重的劳役兵役,因此,每当这个季节农家妇女便蘸着思念之苦为征戍的亲人赶制冬衣,所以每当秋风起,听到急促的砧板之声,无论是远人还是妇女无不会被勾起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亦或,秋天万物沉寂,一年又到了岁末,离人之思也是自然而然的。
秋天与文学看来,秋天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当秋天遭遇了中国文化,便有了独特的秋文化,有了魅力无限的秋思!亲爱的朋友,在这个秋季,你的所思所想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