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劝大家今后还是不要再写游记了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我从前是在政府部门里干活的,因为有一点文才,得到一位局长大人的赏识,赐我去做《机关通讯》的编辑。对体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一类通讯,除了刊登必要的跟本系统相关的党纲国策外,最重要的功用是为全机关干部职工的闲情、逸兴、雅致、高量提供展示平台。作为编辑,我审阅了大量此类稿件,由衷地感到自己身处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处高地,我的同事们个个都在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念,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绝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能跻身其中,真是人生之一大幸啊。

机关干部职工们笔下最常见的一个题材就是游记。原因之一是大家常年在全国各省市奔波,除视察本系统工作外还都要抽空关心一下当地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游”得多。原因之二,前有苏东坡写下了赤壁赋,后有伟大领袖游一个杭州就留下八首诗词。游而后记的做派,既符合审美格调,又遵从政治传统,何乐而不为?

可是,我虽然深深折服于同事们关心祖国大好河山以及笔耕不辍的可贵精神,却还是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这些文章真是一点鸟看头也没有。常常是看完五六篇也记不住一句话。正看着稿,要是因为被领导喊去干活而打断了,回来坐下,已看完的一页又从头看一遍也都觉察不到。也许因为机关公文的撰写向来追求一种“说了等于白说”的玄学效果吧,广大干部职工训练有素,入戏较深,以至于私人写作时也切换不过来了。

倒不是说他们“文笔差”,也有被大家称赞“文笔好”的,尤其某些中文系出身的同事的游记,辞藻也华丽,也常常使用排比和比喻。可是这样的文章看完后也并未形成任何有效信息输入。写文章就是为了impressive,如果让人啥也记不住,那还是不要写了。有空还不如去机关地下二层的游乐室打打沙弧球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文笔好”的人写游记也平淡无奇呢?

原因其实在于:这种“文笔”只是一种肤浅意义上的文笔。而真正的文笔,是面相非常丰富的存在,远不只是简单的辞藻、排比和比喻。更何况,就这三点他们也并没有做好。适逢今天吐槽欲强烈,就逐条分析一下吧:

辞藻当然是构成好文笔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说像我某些同事那样挪用一些古文诗词里的华丽而不常见的词汇就无敌了。近义词词串上有夯不啷当的各种风格,华丽只是其中一种。不懂体贴文本语境,只会把一种风格用到齁,实在算不得高手。

再说排比。排比就是三个相同的句式排一起吗?如果像对偶一般严格地整出三个分句排出来,一定会失之拘谨笨拙。机关公文上常有的那种三联排句式,妥妥的大老粗坐江山咬笔头凑文章的即视感。排比在整齐的同时,必须、一定、肯定地要夹杂些变化。处女座的排比不是好排比。

还有比喻。什么“月亮如银盘”,我想问问,如今的人有几个见过银质圆盘的?总之我只熟悉奥运会的银牌,还是电视上看的,银盘或是银盆是一次也没见过。抬头望月然后联想到银盘,这一定不是写文章的人当时真实的认知状态。还不就是为文而文,承袭的一套俗腔滥调。

不过今天要说的重点还不是以上这三点,我要说的是,游记它从根本上说已经是一个过时的题材了!选择了一个过时的题材,再精工雕琢也是白搭!这就好比城市的发展已经向新区转移,市政府都搬过去了,你却还守定老城的房子,以为奢华装修一番就能提升它的价值。幼稚不幼稚?

在从前,出一趟远门是多么大的稀罕事,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轮不上一回。阿Q进一趟城的见闻都够他夸耀好一阵子,更何况千山万水舟车劳顿去一个花都不一样话都听不懂的地方呢?一趟路程简直步步惊奇好吗?这份惊奇哪怕是遭了文字的降维,也还是能保留不小的趣味,足够一个殷实庄户人家识得几个字的后生津津有味地读上许多遍了。如果将游记看作一种产品,那个时候,供应是远远小于需求的。

那么如今呢?工业化后出现的汽车、火车以及飞机妥善化解了肉身的不可承受之重。再加上消费主义盛行,远行不再是苦差反而成娱乐了。而且党的政策好啊,一大部分人富起来了,饱暖思旅行,大家谁还没说走就走过?都能去亲见亲历了,还看什么游记?退一步讲,就算手头紧张一时去不了,那些风俗景观,谁还没在电视里电影照片里看过百八十遍啊?朋友圈里充斥着这样的照片,躲都躲不开!

一方面需求在降低,另一方面,商品的供应却在指数级增长。得益于传播途径的发达通畅,大众写作的热情史无前例地高涨,凡旅行过的人都愿意写上一二笔发表在社交媒体网络社区里。有个叫“犀牛故事”的app,在“创作”和“真事”频道之外(也就是正常的fiction和non-fiction的分类),还专设了“游记”频道,估计他们就是怕潮水一般的游记扰乱整个社区,冲走干货。这实在是相当睿智的举动。

写作是沟通啊,写出来的东西是要给人看的。人容易把创作冲动当成创作才华,不知疲倦地制造游记就是这种认知偏差的一个例证。我那些“文笔好”的前同事们,一写游记就是思接千古怆然涕下,哲思玄想一朵朵,引经据典好有文化的样子,然并卵,我敢说发表出来了,认真读一遍的人不超过五个,其中还有三名是他手下。

别跟我说真正文笔好的人再过时的题材也能写出花来。“文笔好”这三个字,如前文所述,是面相非常丰富的一种存在,首先就包含对题材的敏锐。陈子昂怆然而涕下能流传千古,因为那时候遍地都是“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的艳体诗,他那么怆然一下子就叫人肃然起敬。而我的前同事们,好好的公费旅游喜大普奔的,怆地什么怆啊,徒增笑料。再比如《阿Q正传》或是《沉沦》或是《追忆似水年华》能火起来,题材也是一大因素,像阿Q那样虫豸一样的人也是可以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吗?留学生不是都救亡图存的吗,他们居然好意思性苦闷?而且还有人更居然好意思对此大书特书?一个人混乱琐碎不知所云的思绪也能写成两大本?这些都是题材的创新和拓展令读者感到震惊,继而赞叹的好样本。

写作者得学习企业家,企业家一旦发现某一商品的供需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即便流水线再完备,管理层再得力,工人们再熟练,也得当机立断停止生产。

然而,旅行毕竟也算是个人朝九晚五生活之外的稀罕事,而且风景真的赏心悦目,实在想写怎么办呢?

我给出一个对策:调和。比如我朋友去了趟厦门,用心写下很多很美的文字,她不希望别人因为游记而过滤掉这些很美的文字,于是就构想了一个爱情故事,女主人公独自游着厦门,回顾着几年的感情。果然发出来还挺受欢迎的,评论一大堆,有不少人称赞说“写景写得好”。或者,也可以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写出更具深度的文章。印象中有一位作者是政治学Phd,他每游历一国,就会对一国的政体及其历史沿革做个评述,再结合旅行中的感性素材,效果于是也棒棒哒。

而走马看花、浮光掠影,记录一点新鲜见闻,夹杂着抒发自己的几缕沧桑感慨(老干体)或是清新感动(小资体),这样纯然的“游记”,我劝大家今后还是不要再写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