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赶年集 品年俗(原创)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赶年集 品年俗(原创)

我生在农村,我家紧靠着集,每逢二、七,远近村镇的人都会聚拢来。过去,集市是商品聚集地,平时见不到买不到的东西,在赶大集的日子兴许能碰到。赶集的日子是我的节日,因为每每可以吃到水果或者平时见不到的零嘴。

腊月的大集,俗称“年集”,赶年集的日子,家家户户开始往家采买各种新年的用品,锅碗瓢盆要添置新的,筷子总要买一把新的,席子、年画、对联、鞭炮哪一样也不能少。再艰难,过年的时候也要为每个人买上一套新衣服。所以,每到年关,男人、女人分工明确,各自置办各自的,吃的穿的归女人管,其它的事务理所当然地归男人管。

过去,鞭炮多是土制的,大得很响得很,男人们喜欢领着自家的男孩子逛鞭炮摊位,父亲格外开恩为儿子买上一串鞭炮,孩子就兴奋得什么似的,常常不舍得一次放完,拆了芯子,一个一个地放,那兴头那神气绝不亚于现在父亲带他吃一顿肯德基。卖鞭炮的常常捎带着卖礼花,当然没有现在的礼花那般五彩缤纷,只会喷发出一些亮亮的光点,但是也足够绚丽,它不响,但是它可以增添一点节日的别样气氛,所以,卖礼花的生意也格外好,为了吸引顾客,卖主会当众放给大家看,尽管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得不是特别明晰,依然大大地起到了促销的作用。所以,鞭炮摊位的人流成天络绎不绝。

卖对联的摊子最为红火,喜欢这种红红火火的新年气象,喜欢阳光下闪着的那片片红光,喜欢欣赏那些笔力遒劲的字体。过去,对联手写的多,都是书法高手的手书,后来,才慢慢有了印刷的。我家的对联年年都是我姥爷手书的,每年腊月我姥爷就早早写好对联,给他的儿女们送到门上去,我姥爷活了99岁,只有最后几年因为旧城改造搬了楼房没有写,很怀念那些寄托着老人心愿与祝福的对联。

服装区是大集上女人孩子集中的地带,我记得,父母无论生活怎么困难,都会先给孩子们买上新衣服,买不了成品,也会扯上几尺布做上一套。至于他们自己,在我小的时候估计他们是不舍得的,但是我总记得每年除夕一早,母亲早早把新衣服放在了我的枕边。

糖果、瓜子、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再怎么省吃俭用,也要买上点,到过年亲戚朋友邻居来拜年串门的时候,也好引个座,说话聊天也不至于干坐着,这似乎是约定俗成了的雷打不动的规矩。记得每年的年前,母亲就挖来河沙炒一锅花生,再炒一锅瓜子,足够吃过正月十五。不管谁来拜年,摆上一碟花生瓜子便不会觉得疏淡了客人。

现在,赶年集的习俗依然在,而且物资更为丰富,但是那些旧日年集上的事,却像刻在了记忆的画屏上了,想起来,依然生动,依然心里暖暖的。

赶年集 品年俗(原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