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向老板做报告的时候语无伦次的情况?
你是否在日常交流中发现自己讲的口沫横飞,对方却瞪着两只忽闪闪的大眼睛望着你一脸懵逼?
你是否只有和亲近的人才能顺利工作?
遇到没经验/没接触过的工作不会做?
每当需要思考的工作花很长的时间却得不出结论?
如果以上你中了一条,那恭喜你,说明你该学习下逻辑思维能力了!
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是最近的一篇书读书笔记,《逻辑思维,只需要五步》!
01-
这是日本下地宽也写的,整本书读完以后,给我的体会是:通俗易懂,并且是非常实用的方法论,唯一不足的是,日本人写的书,多少显得有一点啰嗦,另外一个就是本人“太爱国”了,不懂日文,读的是翻译版,所以有些地方感觉有那么一些小瑕疵。
知识介绍:
本书总共2章,主要是围绕逻辑思维的5个步骤来阐述分析。这个五个步骤是:
1.金字塔图—组织语言,快速表达;
2.“并列型”(归纳)还是“串联型”(演绎)——把理由连接起来,理清头绪和关系;
3.MCME—消除遗漏,避免重复;
4.树状图(逻辑树)——分解原因或解决对策,找出关键点和切入点;
5.矩形图(评估表)——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整本书运用轻松活泼的漫画和图表形式,阅读轻松有趣,没有压力。一页文字+一页漫画的形式,详尽图表、幽默漫画,轻松有趣中掌握逻辑思维技能。在看漫画和图的过程中,顺便也把知识学了。
比如像解释金字塔图形的时候,通过文字解释加图文的模式展示,这样很容易掌握,而且不用刻意的动脑记住文字,因为人的大脑更喜欢图文,更喜欢视觉化的东西。
来源书中的截图那么,逻辑思维是不是所有场合都需要用到呢?答案是否定的。
用逻辑的场合,是需要对方知道“结论是什么”,即“想要说话有逻辑,就必须有结论。如报告、联络、指示、建议、说明、提案、交涉、会议中阐述意见、事故应对等。
不太需要逻辑的场合:1.善良烦恼之事(感情倾听比讲述大道理更需要);2.提出想法(发散思维头脑风暴更能想出好点子);3.信息交换(信息正确即可,不需要一定用有逻辑的语言来表达)。
完成有逻辑性语言的重点:一是要有结论;二是得有理由;三是要将结论和理由联系起来。
没有结论的沟通,对方可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要让对方理解后行动则必须要说清楚理由;而结论和理由没有联系的话则会让对方困惑(不知所云)。
这就像是做一张椅子一样,要有面,要有腿,否则那椅子就没法坐。
那么,我们在运用逻辑思维表达的时候呢,也是需要讲究顺序的。
背景(环境)——论点(问题点)——结论(给出方案而非阐述事实)——理由(归纳组成)——行动。
这个顺序也可以用what(问题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解决)、who(谁负责)、when(什么时间完成)来阐述。
如果你有多内容想要阐述的时候,你就得思考一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将其作为结论。之后,试着像堆积石块一样,思考如何堆叠剩下想说的内容使最上面成为结论。
有时候对方听完结论后为什么一脸懵逼?原因有二:
1.结论和论点之间产生偏差;2.说的人觉得结论过于理所当然而没有任何提示。
本书讲的5个步骤就是一个框架,既然是框架,那么也就意味着可以直接套用。但是在套用的时候也得注意,因为记住这种框架非常容易,难的是一旦记住之后就容易习惯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套,所以有时候套路也会让人不爽滴哦!
其次还得注意是,立场不同,听的人的关注点就不同。
本书的作者建议边试想听者情况边组织理由,思考讲话内容的比重,选出能让对方认可的、必要且充分的理由—认同MCME。推测对方的心思,以此来进行说明,让不同年龄不同立场的人都能很好地相互合作把工作做好。
最后,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Why思维树状图和How思维树状图,利用者两种方法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然后利用矩形图和十字矩形图模型评估总结出最优的方案,最终将其转换为能用逻辑思维表达的文字或报告。
02-
我大致用几句话总结一下本书讲了些什么。
第一,作者讲述了逻辑思维的5个步骤
第二,重点讲解了如何运用金字塔图和MECE分析法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
第三,讲解如何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将众多理由给筛选组织起来
第四,如何利用矩形图和十字矩形图来评估分析,得出最优的方案。
第五,如果将分析的方案转换成能用逻辑思维表达的文字或报告
第六、如何套用这些前辈的框架到你的工作中或者是生活中。
所以,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容易理解、掌握并运用的综合实用类的书籍。只要按照书中分析的5个步骤,基本可以解决日常工作中需要用到逻辑思维的问题。
这本书虽然如作者所讲的是适合学习逻辑思维入门的书籍,但我依然觉得学到那些方法论容易,但是灵活运用到工作中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所以再读一遍也不多。
下次去买一本实体的回来读读,个人似乎不太喜欢读电子版的,做笔记和阅读速度都比较慢。
END.
你的挚友,极客海兵
创业,为了口袋的自由;写字,为了脑袋不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