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站得高,看得远。
你看问题的高度到底有多重要?一天,带两岁的儿子去河边散步,儿子喜欢摘灌木丛里星星点点泛红的叶子。
儿子像辛勤的小蜜蜂摘了一会儿,然后就左瞅瞅,右瞅瞅,没有动手,随后又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去摘了。
我很好奇,明明刚才摘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红叶子,为什么他要将灌木丛拨来拨去地寻找,却没发现呢?
我说,这里有很多红叶子呀,你没发现吗?
儿子又回到刚才的地方拨弄,还是一副没发现的样子。
忽然受到《罗辑思维》里罗胖的启发,或许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于是我蹲下身,和儿子一样的高度往灌木丛一瞅,终于幡然醒悟:原来站在儿子的高度,看到的完全是绿色的叶子,并没有红色的叶子。
一样的灌木丛,儿子以0-45℃的仰角来看,我以0-45℃的的俯角来看,儿子眼中并没有红叶,而我却看到很多的红叶。
又想起一个问题。
为什么小孩子都不喜欢走路或者坐婴儿车,而是吵闹着要大人抱呢?
因为以小孩子的身高,他只能看见满大街白花花的大腿和溜圆的屁股,所以要吵着让大人抱,跟大人同一个高度,看同样的风景。
这就是看问题的高度不同,你的眼界就不同。别人能看到机会和成功,而你却只能看到困难和失败。
2
身在谷底,也要踩如峰巅。
当伟大的托马斯.爱迪生以伟大发明家享誉世界时,埃德温.C.巴恩斯还在是一名连去新泽西州的车票都买不起的穷小子,也不认识爱迪生,但是他却梦想与爱迪生共事(不是为他做事)。
眼界决定境界。
你看问题的高度到底有多重要?有了这个宽大的眼界之后,巴恩斯乘坐“闷罐车”前往新泽西州奥伦奇市去见爱迪生。
他在爱迪生办公室获得一份打杂的差事,并做了5年。5年里,他都热情不减地做着打杂的工作。
机会终于在5年之后来了,当推销员卖不出“爱迪生口授机”的时候,他向爱迪生推出了他的推销方案,并成功销售了。随后爱迪生将这款产品授权给他在全美范围内进行配送和销售,他也因此获得了巨大财富。而这次的推销广告语是“爱迪生发明,巴恩斯组装”。
巴恩斯成功了:他与爱迪生成了商业合作伙伴,实现了“和爱迪生一起共事”的梦想。
年轻时,他虽然身处窘境,但是他眼界高远,他眼里看到的不是去新泽西州的船票,不是与爱迪生的距离,而是与爱迪生共事的宏图,于是在这个高远的眼界的鞭策下,他成功了。
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忘了高处的风景。
3
置身绝顶,而后放之四海而皆准。
《罗辑思维》为什么能在众多知识服务平台中崛起,我想这也是眼界的高度问题。
罗胖了解用户的痛点。
他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他是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高点——自我价值实现这个高度来运营的,罗辑思维合集书名《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同样是知识服务,眼界不同,高度就不同。很多人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帮个人解决痛点,而罗胖站在群体和社会的角度来帮用户解决困惑和痛点,甚至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观念。
比如:
罗胖说,不能把公司当成家。因为那样会让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压力,二者关系随之恶化。
罗胖说,我们人类社会正在走向灭亡,而不是更进步的时代。因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度在逐渐降低和衰退。
罗胖说,游泳并不能减肥,身材胖瘦不是因为锻炼的问题,而是因为身材是先天使然。听了习大大“肥胖是工伤”之后,不知道罗胖有没有更深的思考。
罗胖说,每个人都应该生活在趋势中,不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因为我们不是跟人赛跑,我们是跟机器赛跑。
罗胖说,即使他的《罗辑思维》有一天完蛋了,他也会欣然接受。因为这是回归自然的互联网生态。
还有很多的罗胖说,都给了我们一些更多的思考空间。
虽然罗胖的一些理论和观点都是借用某书或某人的,但是借用这一笔法也恰恰反应了他本人的观点,与新闻里直接引用的笔法如出一辙,我们也许不认同一些观点,但是他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任何问题都会有很多角度和维度来匹配进行思考;任何问题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都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解释;要成为智者,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先学习,而后创新;不必纠结于过去,朝未来看,你就有未来。
你看问题的高度到底有多重要?不论是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或许你都身不由己,但是眼界和思想却是自由的。
在自由的空档,放空自己,不妨将自己的推上高地,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许你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