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还是那么的深沉,整个老式小区的住宅楼里,几乎没有一丝灯光。看看时间,此时才不过凌晨四点多,春寒料峭容易困,正是人们睡眠最香甜的时刻。这里住的多是退休的老职工,习惯早睡早起的生活,而年轻人们赖不住寂寞,也不愿和老人们一起住,大多都是去新区买房住,那里规划的干净舒服,交通便利,娱乐活动也多,不像旧区这么狭窄。可旧区附近的学校,还是市里响当当重点,所以父母的房子和户口都是理所当然的不动产。
这个老式小区的建筑,是仿苏式建筑的布局,宽厚的红砖墙,五层楼的高度,走进去,每家户型的布局窗子是旧式木格,每栋楼的楼下都有一排排储藏室。储藏室以前是用来储存煤炭的,后来渐渐用起了煤气灶和电磁炉,储藏室的便成了每家每户的杂物间。
虽是这样说,但这排储藏室最里面的那一间却是灯火通明,炊烟袅袅,豆浆的香气不时从鼻前飘过,好闻的诱人。近看,就发现这是一间用储藏室改造成的厨房,因为离着楼房远,又是平房,所以在里面砌了一座大的柴火炉子,这时炉子上蹲着一口大铁锅,里面的豆浆咕噜噜地冒着泡,翻滚出一层层的白沫向锅边蔓延。老姚正在锅台边不停的用大铁勺搅着豆浆,妻子蹲在炉子边注意柴火的温度,控制添柴的节奏。夫妻俩十几年的搭档,不紧不慢,默契十足,柴火光的火红,映衬两个人的脸上泛出油亮的光彩。
在炉子旁添柴的妻子,不时将手腕上的表,翻过来看时间,神情紧张。老姚不由开口道:“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别这么早叫醒他,这高三本来学习压力就大,每天熬夜那么晚,再天天起的这么早,一天真睡不了几个小时。”妻子听闻也不由叹口气言道:“我怎么不知道孩子累了,咱们俩个人都没什么文化,就孩子争气,考了这么好的学校,眼看着离大学的校门不远了,我们一家三口都再鼓一把劲吧!等孩子考上大学,咱们就可以回家了,说起来都在这里住了三年,时间过的这么快。”老姚听着不由庆幸起自己,有一门可以走南闯北的手艺,在那都能扎稳脚跟有口饭吃。要不是有这门做豆腐脑和炸油条的手艺,也不可能在儿子考上市里的高中,夫妻俩放弃县里做熟的门店,在这个城市租房,从新开始出摊,为的就是能够陪读。看似挺苦的一条路,确实是全家人的希望寄托。
想到这,老姚不由咧着嘴笑起来,对妻子说道:“孩他妈,等娃娃考上大学,咱们还去陪读好不?就在孩子学校附近租个房子,还是卖豆腐脑,也不要像现在这么累,天天出摊。咱们也来个双休日,等周末就收工歇业,围着城市到处转转,也不知道孩子能考到哪个地方的大学,要是海边就好了,我还没见过大海呢!”妻子听后也乐了起来:“那感情好,不过不是陪读,等孩子考完大学,就咱俩去出去旅游一次,坐一次飞机去那个三亚看海,电视上介绍过,就那里的海最漂亮。”老姚不由点头答应:“就听你的,就咱们俩去补度个蜜月,也算是苦尽甘来了吧!”妻子一听补度蜜月,脸不由自助的红起来,浓浓的笑意将眼角的鱼尾纹显得更深。不由再在翻过表面看时间,说:“时间不早了,我去喊孩子起床 ,给他弄早点,你点好豆腐脑,等会好出摊。”
天色渐渐有些发亮,储藏室对面的楼里的一层也亮起了灯光。屋子里的妻子将煮好的豆浆稀饭,和小笼包子放在电饭锅里保温,卫生间此时传出洗洗涮涮的响动。于是妻子向着正在洗漱的孩子打声招呼后,就再次出门下楼,来到储藏室门口,老姚已经将所以该准备的东西都收拾妥当,这时小区有起早的老人,已经下楼来到他们储藏室门口,来买新鲜的豆浆或豆腐脑,准备当早餐。话说回来,当初小区里的老人们就是看上他们做豆腐脑适合老年人的早餐,才允许他们在租来的储藏室里,开灶炉,其实是给自己行个方便。
老姚夫妇俩,给小区里的老人打点好后,就一个人掌握车头,另一个人在后面推,去两条街以外学校门口开始出摊卖早点。那时孩子也已经吃过早点奔向学校,一家人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